这次初三期中考,很多学生家长反应,作文跑题了,写的不好。其实不只这次的考试,我见过很多孩子初中三年,靠着五六篇文章蒙混过关。今天简单聊一聊我和写作的事情。
如果不是做这个行业,我可能就去当个作家去了。有得有失,不好判别。
首先,我很感谢我爸妈,他们很喜欢看书,尤其是我妈。我记得初中三年陪读的时候,我妈把我们学校旁边的那个书店的书都借遍了。而我最初喜欢看书,是在小学的时候。我爸常年在外打工,每年回来两到三次。他带回来的,都是各类书,尤其是世界名著。不知他是在哪里看到的,每一本书,扉页都印着一个“三环书屋”。我不知道这个书店在北京的哪个地方,也不知道这些书为什么要被打折促销。但着实是我童年和村里其他孩子区分开来的关键。
初中的时候,我开始写周记,每周老师都会挑两三个学生朗读周记。而我每次都自告奋勇。或讲一件事,或写自己的感悟,或者对于某句话的理解。十二三岁的孩子,哪有什么深刻的看法?不过每次都会被老师表扬,而我也很喜欢这种感觉。
初中,高中,所有要求背诵的内容,我都是在第二年就完全背下来了。虽然现在忘了很多,但是印象还在。那时候《萌芽》很火,我会寄自己写的东西,虽然没有被选上,但有时候写的一些小诗,也会被登在一些小众读物上。那种成就感也是很棒的。高中语文课,除了高一,我几乎没听过,全都用来看大部头了。《钢铁》这本书,我翻来覆去看了不下十遍。就是里面人物的名字还是一直记不住。
当你对于某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在书里找到相同的见解的时候,也会很爽。这种感觉,在大学里最多。
村上春树说,低于五十年的书,他从来不看。我倒没有那么苛责,不过畅销书我也是不看的。比较钟情于历史感的小说,或者中国的古典文学。
光看也是不行的,要思考的。也不管自己的想法是否稚嫩。一定要把书里学到的东西,放到现实中去印证。
那么讲这半天,写作该怎么来呢?说实话,我很少会讲写作技巧。这些技巧,无论理论多么详细,都敌不过自己去刻意模仿刻意练习。
我抄过很多名家的写作风格,我在高中时候,也会靠着背下来的几句优美句子给文章开头。直到现在,我看到一些文章,还会忍不住为作者的构思,遣词造句拍案叫绝。我看电影,看电视剧的时候,也会去思考这个剧情的合理性,这段话的美感。几乎形成了条件反射。但真的有一些很牛的影视,会让我忽略这些东西,而仅仅沉迷于欣赏。不过事后的反思,还是会有的。越是欣赏多,反思时间越久。
现在的孩子,虽然没有我们那个时候,接触生活,接触自然那么亲密,但视野比我那时多的多。有优必有劣。这其实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那就是不愿意思考。换句话讲,沉不下来心。分心的东西太多了。
而写作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过应付考试真的不难。稍微想一想就可以了。
我举个例子,我曾经写过一首诗,有句话是这样子的:“你的眼里没有光,我便住进来”。
我让学生就两句,来写一篇作文。
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下段落,不涉及标点的准确性。)
你的眼里没有光,你,是指谁?没有光,谁看不见光?盲人看不见,没有光。那我便住进来,我指谁?光是什么?这是第一层意思。
光能不能指光明,指温暖,指阳光,这是光的特质。那我指的是什么?关怀,爱心,等等。看不到希望,我来帮你,给你希望。这是第二层。也是大多数孩子能想到的。(很多孩子只想到第二层,想不到第一层。)
那这个没有光,能不能再大一些?这个没有希望,给到洗温泉,能不能再大一点?新闻里讲的是,中东在打仗,很多孩子有了今天没有明天,而国内,我们从来不必担心战争的危险。是谁给了希望?维和部队给战争地区带去和平。这就是由小及大。这是第三层。恕我直言,百分之一不到的孩子,会想到这些。
那我们由此延伸,几乎所有的题材,所有的立意是不是都可以这样?亲情?写烂了吧,能不能写伟人的亲情?爱情,不敢写吧?昭君出塞,她把爱情给了大汉民族。友情?不要写和朋友之间帮忙啦,写一写朱毛革命友情行不行?《西游记》三徒弟之间,《水浒传》108位好汉,哪个不可以写?
好像有点写多了,作文这个东西,我始终认为思路最重要。点题,不要跑题,这都属于技巧层面的东西。永远逃脱不了正向的那些题材的。
今天就到这里了,想了解更多的,可以找我面聊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