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住的这座小城里,绝大多数的保险从业者没受过高等教育,多是高中及以下学历,其中很多人在从事保险业之前是农村家庭主妇。保险业相比于同属于金融业的证券公司和银行,其从业者的受教育水平明显偏低。是何以造成这种局面,这不得不说下保险业的经营制度之一:代理人制度。
代理人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由友邦保险引入中国。所谓代理人制度,其实就是复制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个人营销模式。走家串户的代理人,依托亲缘和地缘关系,将保险卖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带动了中国保险业保费规模和收入的飞速上升。
按理说,行业飞速发展,公司实力逐步增强,何以员工文化素质不见提升反而下降呢?依笔者看,就是中国保险业发展过快,其发展更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中的核心,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保险业专业人才的建设。
在保险公司的内部,是以代理人的销售业绩为考量,卖得多的就是英雄,就是高手,而不论其手段如何。曾经赋闲在家的能说会道的农村妇女,加入保险业自然能大展拳脚。况且,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消费者本身文化素质就不高,一份保险怎么样,全凭代理人的一张嘴。
保险不像其他商品,买了就能用上。人们买了保险也不期盼着能用上。而当不幸来临,人们要指望着保险的时候,才能看出所买的保险产品合适与否。不合适又怎样?曾经销售给你的业务员,早把钱挣到手了。当你出了事要找他时,他没准早离职了。
在公司眼里,只要能带来利润的代理人就是好样的,至于销售过程如何,不过多追究,消费者买了保险而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公司会把责任更多地推到代理人身上。白纸黑字的保单合同上你签了字,你说是在保险代理人的哄骗下签的,证据呢,打官司都说不清,只能自认倒霉。由此来看,保险公司并不会因代理人的不专业而承担多少担责。收益和责任不匹配,也就助推了代理人制度在中国的畸形发展。
成为一个专业的保险服务者容易吗?一个专业的保险服务者,不只是要学习保险产品的相关知识那么简单。一份保险卖出去了,不是说业务员任务就完成了,之后可能涉及保单的保全和理赔问题,熟悉公司业务的流程安排,也是极其必要的。消费者买保险只是理财规划中的一项,作为合格的服务者更要懂理财方面的金融知识。以人身为标的的人寿保险,涉及到医疗险,作为有责任心的服务者也要懂部分医学知识。一份保险的赔付与否,关键是看合同安排,所以说,作为优秀的服务者,不能不了解相关法律条文。
通过上段论述,很容易想到,有很多的保险公司经理、主任不会多方面尽心培训员工。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在保险公司里,经理人的收入和队伍里代理人的销售业绩挂钩。所以,在利益驱动下,保险公司的培训越来越向“销售”靠扰不足为奇。打鸡血、背话术是公司“早会”“夕会”的常态。经过“见钱眼红”的氛围熏陶,杀向“熟人”市场是很多代理人的真实写照。
由于很少经受金融、法律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教育,很多代理人对保险条款的认识及解读往往并不到位。在“熟人”被杀得差不多,人情耗光而又没有足够的专业服务知识为依托去开发陌生市场,于是被行业淘汰。至于留存下来的代理人,不过是学会利用人情转介绍开始了新的一轮“杀熟”。保险业平均每年的淘汰率有70%。在这疯狂的一轮轮代理人抢占市场游戏中,行业中少数的高素质的人,也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影响下退出了。高素质者纷纷退出,素质低的让行业形象越来越差,行业形象差则招不到高素质的人,于是行业形象更差,恶性循环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