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讲究,以情感人。
诗内感于心,外发而成句,故诗皆附诗人之情。真性情,真感触才是诗家之风。
俗语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词采就是诗人的外衣,衣着邋遢,让人敬而远之。而光有花架子,终究失之浅薄。
读诗就是读人,无论是咏人咏物咏事,还是山水田园之诗,无不透露出诗人的个性偏好,传达出诗人的心志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追求寄托。
情有真伪,情真者易于动人,情伪者令人生厌。小我之情虽浅,亦有动人之处。大而不当,空洞无味,犹如众多老干体,自不感人。
如何辨别诗情之真伪,最重要的一点是,诗要得体。
首先是要合身份。情怀无论大小,一旦刻意,便觉造作。曾见今人用陈简斋“筹策庙堂非所知”诗意,看后不觉哑然失笑——庙堂和你有一毛钱关系吗?那些以为只有替社会底层代言才是真诗真诗人的,除了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煽情效果外,对社会底层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写出来的东西有多少与现实相符呢?
其次是要慎造境。造境,亦是诗中一法。诗允许夸张,事实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夸张,正是诗的魅力所在。但是,今人用反季景物造境的诗词,多数是笔力所拘,这样的诗,终究不入流。更有甚者,一诗之中,忽晴忽雨忽日忽月,杂乱不堪,令人不知所云。境假则情亦不真,作诗者不可不深思而熟察。 诗贵曲,不尚直。诗有堂皇正大,直抒胸臆者,非有如刘邦岳飞文天祥之大气魄大胸怀者不可为。
口号也很直接,但它不是诗。宛转含蓄的诗意表达,更能够契合人的内心,形成精神的共鸣。
好的诗作,必须诗气贯通,自圆其说。学诗者最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把一首诗当作百宝箱,什么都想一下子装进去。实际上过犹不及,与其拼凑填塞,不若删繁就简,一首诗只要表达清楚自己的一种情感思绪就可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