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毛选][井冈山的斗争]

[读书笔记][毛选][井冈山的斗争]

作者: greatseniorsde | 来源:发表于2020-07-12 08:49 被阅读0次

对我个人来说,读毛选主要是学习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在既定的时代背景、形势下,如何分析、思考、解决当下的问题。

时代背景:

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著作的时候,正是革命处于低潮之时,加之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地又接连遭受重创、斗争形势愈趋复杂多变。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但领导层对斗争的性质和方向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并对井冈山斗争产生了不同影响,因而促使毛泽东必须从实践中积累经验,然后进一步对之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升华,并为日后的斗争做出正确的指导

1927 年 8 月到 1929 年间,党领导的城市和农村的大小起义近百次,受传统的“城市中心论”的影响,那时的起义,无论是在城市发动的,还是在农村举行的,大都是以攻占城市为目标。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国民党凭借其掌握的强大武装力量,占据了所有的城市。他们在城市中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实行白色恐怖,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革命力量受到致命的打击,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在这样的情况下,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实际上已不可能,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革命道路,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秋收暴动后在浏阳文家市会议和莲花宾兴馆会议上,部队都在讨论进军方向问题。在这个关乎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上,毛泽东表现出一位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他坚决反对少数同志提出的继续攻打大城市的错误主张,认为在当时情况下这样做是很不适当的,并明确指出,在敌强我弱,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均有敌人重兵把守的情况下,起义部队应当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转移。即便这样,起义部队依然充满了艰辛。当 9 月 23 日,工农革命军到达萍乡芦溪时,遭遇了敌人的袭击,总指挥卢德铭在指挥部队撤离时不幸牺牲。直到 29 日进入永新三湾并将部队整肃一新,再抵达宁冈茅坪,在得到井冈山军民的大力支持,部队安了家后,才真正具备了探求革命新路的基本条件,这一路下来,部队官兵显得异常艰辛。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必须直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因而,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在革命前途仿佛已变得十分黯淡的时刻,弱小的中国共产党武装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从霹雳一声暴动,到红旗插上井冈山,毛泽东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

第一部分: 分析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

毛主张在统治阶级政权的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割据地区对四围统治阶级必须采取不同的战略。在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破裂时期,我们的战略可以比较地冒进,用军事发展割据的地方可以比较地广大,但是仍然需要注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以备白色恐怖到来时有所恃而不恐。若在统治阶级政权比较稳定的时期,例如今年四月以后的南方各省,则我们的战略必须是逐渐地推进的。这时在军事上最忌分兵冒进,在地方工作方面(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发展党,组织地方武装)最忌把人力分得四散,而不注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各地许多小块红色区域的失败,不是客观上条件不具备,就是主观上策略有错误。至于策略之所以错误,全在未曾把统治阶级政权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这两个不同的时期分别清楚。有些同志在统治阶级政权暂时稳定的时期,也主张分兵冒进,甚至主张只用赤卫队[3]保卫大块地方,好像完全不知道敌人方面除了挨户团[4]之外还有正式军队集中来打的一回事。在地方工作方面,则完全不注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的基础,不顾主观力量的可能,只图无限量的推广。如果遇到什么人在军事方面主张采取逐步推广的政策,在地方工作方面主张集中力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以求自立于不败之地,则谥之曰“保守主义”。他们的这种错误意见,就是今年八月湘赣边界失败以及同时红军第四军在湘南失败的根本原因。
...
此次失败的原因是:(1)一部官兵动摇思家,失掉战斗力;一部官兵不愿往湘南,缺乏积极性。(2)盛暑远征,兵力疲惫。(3)从酃县冒进数百里,和边界失去联系,成了孤军。(4)湘南群众未起来,成了单纯的军事冒险。(5)敌情不明。(6)准备不好,官兵不了解作战的意义。

总结来讲,就是要知己知彼,根据军阀统治阶级政权的状况调整我方策略。他们破裂,我们就可以冒进扩张;他们稳定,我们就必须保守集中。而且毛善于总结经验、复盘,一定会把之前的失败原因想清楚。

第二部分,总结割据地区的现势

第三部分,分析军事问题

毛一向善于分析人的不同背景下产生的不同现状、需求,并且懂得如何manage他们以达到为我所用。 根红苗正的红军当然最好,半路出家的游民或是雇佣军转变而来的,则需要加强政治教育产生阶级觉悟。毛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给他们钱,主张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根据以往经验主张“红军以集中为原则,赤卫队以分散为原则。”
客观对待中央制定,“中央指示我们发展的游击区域,纵横数千里,失之太广,这大概是对我们力量估计过大的缘故。赤卫队则以分散为有利,现在各县赤卫队都采取分散作战办法。” 完全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符合客观条件的解决方式。 对于建立根据地的计划: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山上要隘,都筑了工事。第二个根据地是宁冈、永新、莲花、茶陵四县交界的九陇山,重要性不及井冈山,为四县地方武装的最后根据地,也筑了工事。在四围白色政权中间的红色割据,利用山险是必要的。

第四部分,分析土地问题

边界对于土地是采取全部没收、彻底分配的政策;故在红色区域,豪绅阶级和中间阶级,同被打击。政策是如此,实际执行时却大受中间阶级的阻碍。当革命初期,中间阶级表面上投降贫农阶级,实际则利用他们从前的社会地位及家族主义,恐吓贫农,延宕分田的时间。到无可延宕时,即隐瞒土地实数,或自据肥田,把瘠田让人。此时期内,贫农因长期地被摧残及感觉革命胜利无保障,往往接受中间阶级的意见,不敢积极行动。
  白色恐怖下中间阶级的反水:中间阶级在革命高涨时受到打击,白色恐怖一来,马上反水。
  全国革命低潮时,割据地区最困难的问题,就在拿不住中间阶级。中间阶级之所以反叛,受到革命的过重打击是主因。
  日常生活压迫,影响中间阶级反水:红区白区对抗,成为两个敌国。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和我们对小资产阶级的处理失当这两个原因,两区几乎完全断绝贸易,食盐、布匹、药材等项日常必需品的缺乏和昂贵,木材、茶油等农产品不能输出,农民断绝进款,影响及于一般人民。贫农阶级比较尚能忍受此苦痛,中等阶级到忍不住时,就投降豪绅阶级。中国豪绅军阀的分裂和战争若不是继续进行的,全国革命形势若不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地区的红色割据,在经济上将受到极大的压迫,割据的长期存在将成问题。
  土地税:宁冈收的是百分之二十,比中央办法多收半成,已在征收中,不好变更,明年再减。此外,遂川、酃县、永新各一部在割据区域内,都是山地,农民太苦,不好收税。政府和赤卫队用费,靠向白色区域打土豪。至于红军给养,米暂可从宁冈土地税取得,钱亦完全靠打土豪。十月在遂川游击,筹得万余元,可用一时,用完再讲。

还是毛的强项,善于分析不同阶级不同群体的特征,需求。中间阶级是一个大问题,收到过革命的过重打击、自身利益受损、日常生活受压迫都会导致他们容易反水、不好拿住。

第五部分,分析政权问题

提倡工农兵代表会这种民主集中主义的制度,使群众了解它是最能发动群众力量和最利于斗争的,方能普遍地真实地应用于群众组织。

第六部分,分析党的组织问题

  • 与机会主义斗争的经过:马日事变前后,边界各县的党,可以说是被机会主义操纵的。当反革命到来时,很少坚决的斗争。一部分党员无斗争决心,敌来躲入深山,叫做“打埋伏”;一部分党员富有积极性,却又流于盲目的暴动。这些都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在红军中,这种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也是存在的。敌人来了,主张拚一下,否则就要逃跑。这两种思想,往往在讨论作战时由一个人说出来。经过了长时间党内的斗争和客观事实的教训,例如拚一下遭了损伤,逃跑遭了失败,才逐渐地改变过来。

  • 地方主义:边界的经济,是农业经济。社会组织是普遍地以一姓为单位的家族组织。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族会议。在这种情形下,“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说共产党不分国界省界的话,他们不大懂,不分县界、区界、乡界的话,他们也是不大懂得的。各县之间地方主义很重,一县内的各区乃至各乡之间也有很深的地方主义。这种地方主义的改变,说道理,至多发生几分效力,多半要靠白色势力的非地方主义的压迫。例如反革命的两省“会剿”,使人民在斗争中有了共同的利害,才可以逐渐地打破他们的地方主义。经过了许多这样的教训,地方主义是减少了。

  • 土客籍问题:边界各县还有一件特别的事,就是土客籍的界限。土籍的本地人和数百年前从北方移来的客籍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界限,历史上的仇怨非常深,有时发生很激烈的斗争。这种客籍人从闽粤边起,沿湘、赣两省边界,直至鄂南,大概有几百万人。客籍占领山地,为占领平地的土籍所压迫,素无政治权利。前年和去年的国民革命,客籍表示欢迎,以为出头有日。不料革命失败,客籍被土籍压迫如故。这种土客籍的界限,在道理上讲不应引到被剥削的工农阶级内部来,尤其不应引到共产党内部来。然而在事实上,因为多年遗留下来的习惯,这种界限依然存在。例如边界八月失败,土籍豪绅带领反动军队回宁冈,宣传客籍将要杀土籍,土籍农民大部分反水,挂起白带子,带领白军烧屋搜山。这种情况,反映到党内来,时常发生无谓的斗争。我们的办法是一面宣传“不杀反水农民”,“反水农民回来一样得田地”,使他们脱离豪绅的影响,安心回家;一面由县政府责令客籍农民将没收的财物退还原主,并出布告保护土籍农民。在党内,加紧教育,务使两部分党员团结一致。

  • 投机分子的反水:革命高涨时(六月),许多投机分子乘公开征收党员的机会混入党内,边界党员数量一时增到一万以上。支部和区委的负责人多属新党员,不能有好的党内教育。白色恐怖一到,投机分子反水,带领反动派捉拿同志,白区党的组织大半塌台。九月以后,厉行洗党,对于党员成分加以严格的限制。永新、宁冈两县的党组织全部解散,重新登记。党员数量大为减少,战斗力反而增加。过去党的组织全部公开,九月以后,建设秘密的组织,准备在反动派来了也能活动。

  • 党的领导机关: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除应积极注意各县城和大市镇的职工运动外,并应在政权机关中增加工人的代表。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也应增加工人和贫农的成分。

第六部分, 革命性质问题

相关文章

  • [读书笔记][毛选][井冈山的斗争]

    对我个人来说,读毛选主要是学习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在既定的时代背景、形势下,如何分析、思考、解决当下的问...

  • 雨与日子

    明天会继续更新《毛选》系列文章的总结与思考。今天读到井冈山的斗争这篇文章。内容非常复杂,待我好好阅读之后,再做总结...

  • 读毛选杂感4:井冈山的斗争

    本文写于1928年11月25日,是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主席当时35岁。 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湘赣边界的割...

  • 【连载】第188问:说点股权激励之后的话

    今天,再次把《毛选》第一选集中的《井冈山的斗争》这一篇再次看一遍。 不记得看第几遍了,但是值得重复,多次,持续的看...

  • 毛选一2——红色政权和井冈山的斗争

    这两篇分别论述了当时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以及继续留在井冈山斗争的必要性。 在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论述中...

  • 井冈山的斗争

    一、背景简介 《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是毛泽东1928年11月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井冈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

  • 重到革命圣地井冈山

    随着单位培训,又一次来到革命圣地井冈山。再次重温了伟大的井冈山斗争造就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它是具有原创意义...

  • 教员斗争的精神

    毛主席的斗争策略,弱势者可学习其方法,懦弱者可学习其斗争精神 《毛选》是一部斗争史,伟人为了人民的利益敢于和敌人作...

  • 西江月.上井冈

    在井冈山学习期间,认真听了李炳华教授主讲的《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一课,至今依然记忆犹新。整堂课我都被李教授充满...

  • 4、井冈山的斗争

    敌人(各个军阀)的势力状态有起伏,有时因互相产生争斗而不稳,有时因斗争暂停而趋于稳定。红军需要因时而动、因势而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毛选][井冈山的斗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ll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