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如果“终日不违”,就显得很愚笨。当下有的学生有主动思考的习惯,不用老师多费心,就奇思迭出,妙语联珠。这类学生需要引导,如何扣住话题思考而不旁逸,如何推理,如何证明,让他们学会以既定的事实和权威的结论代替自己的主观臆断,让他们的思维和表达更上一层楼。有的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则需要逼一逼。不用等这类学生举手,老师由基础问题开始,真接发难。应善于发现其思想中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当然结束时加上“如果再XXX一点,就更棒了”一类的话。连续几次,学生不改变也难。
第十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看了这章,不由感叹圣人眼光之独到。我们不需要去猜测别人的内心,只需要观察就好。看他做什么事,这么做的原因,比较得意的是什么事。那么这人的品格修养也就知道十之八九。反躬自省,我们有没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有没有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没有“装”成一个连我们自己都不认识的陌生人。在“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的浮世,如何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不忘初心,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量的。
第十一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我更愿意这样理解孔子的这句话:如果一个人善于从学过的知识(做过的事,古人的故事)中产生新的思考,我们应该以这样的人为师。有新发现,新思想,新突破,这需要良好的思维品质,需要不墨守,不盲从,有引申,敢质疑,勇创新。我们向老师学习的,不应只是知识,更应注重他的思维方式。换个角度,我们当老师要培养学生有思考问题的习惯,质疑的勇气,深入探究的精神。如学生“终日不违”,请允许我说一句:师之过也。
第十二章:子曰:“君子不器。”
对君子不器的理解,有多种。有一种是认为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只有一种功用。意即君子应该是多能的,如孔子本人,就会多种技艺。在内修明法度,在外应对诸侯,六艺皆通,五经俱熟。
我这样理解,君子不应该像器物一样只有具体的功用,而应该把握世间万物和谐相处的“道”。这个道,用于修身,则品格高尚;用于齐家,则家庭和睦;用于治国,则国运昌盛;用于天下,则天下和乐归服。有此“道”,既可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所以,君子不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