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和痛苦
人生苦难重重。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我们就会释然,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荣格:“神经官能症,就是人生痛苦最常见的替代品。”替代品最终带给人的痛苦甚至比所逃避的痛苦更为强烈,不少人还没有解决旧的问题痛苦,却又要逃避新的问题和痛苦,他们不断用神经官能症作蚕丝,把自己一层一层包裹起来,陷入重围,无法自拔。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最重要的方法。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1.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自律的榜样。父母的爱至关重要,爱是持之以恒的照顾与陪伴。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会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我是个有价值的人”——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
2.承担责任
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
为了躲开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把责任推给别人或是组织,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希尔德·布鲁茨博士在她的《心理学研究》前言部分解释了一般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原因:“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感觉自己不能够‘应付’或者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恐惧、无助感和自我怀疑。”
大多数患者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想逃避自由,不去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是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如果得到治疗,他们就会知道,作为成年人,他们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就会永远觉得自己是个牺牲品。
3.忠于事实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沟壑,指引自己的道路。
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在于需要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的内容准确翔实。抱着残缺的人生地图不放,与现实世界处处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也是造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形称之为“移情”。即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
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及时修改自己的地图,逐步成长。只有接受挑战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慰,心灵才能获得治愈和成长。
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努力,不断修订人生地图,才能使我们的心灵获得成长。与过于封闭的人相比,开放的人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更美好的人际关系。
4.保持平衡
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把眼光放远,同时又要尽可能过好当前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只有放弃旧的、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渡过危机,顺利进入人生的下一阶段。这种放弃“自我”的技能称为“兼容并包”,它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
放弃自我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但如果能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就不复存在。同时,我们不断学习自律,可以使心灵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爱
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其次,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
第三,[endif]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
第四,[endif]爱需要付出努力。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付出努力,去跨越原来的界限。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爱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诚付出。我们爱自己或爱某人,就要持续地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一起获得成长。
最后,爱是一种意愿。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爱一个人却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
真正的爱是一种扩展自我的体验。在爱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能够成长。被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促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精神贯注”。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精神贯注的境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便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