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下午,女儿一觉醒来问我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两个孩子,你会偏爱我吗?”我听了一愣,心想,这孩子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心情又不好了?我一边想着,一边坚定地回道:“没有如果,只有唯一!”
她似乎对我这个回答并不满意,好像受了伤一样说着:“我懂了!意思就是如果你们有两个孩子,你们就不爱我了,因为现在就只有我,是被迫爱我的。”
这孩子!好像还在睡梦中,意识还没有清醒,灾难性思维又来了。我在想,女儿有这样的问题,也许是由于最近我们经常谈论爸爸妈妈更偏爱谁的问题。
爸妈就生了我和姐姐两个孩子,从多年的成长中,我感觉到爸爸可能更偏爱我,而妈妈可能更偏爱姐姐。我用了“可能”这个词,原因是我从未向爸妈证实过。可能即使问了,爸妈也不会承认。做父母的谁会承认心中更偏爱哪个孩子呢?
02
爸妈生了姐姐后,一直想要个男孩,可是我未能让他们如愿以偿。都说爸妈娇惯最小的孩子,而我从未享受过被娇惯的感觉。
我从小体质比姐姐健康结实,性格讨喜,所以帮助妈妈下田劳动,外出借农具,在家多干活等这些事情自然落到我头上。是因为妈妈不爱我吗?也不是。
妈妈是没办法,因为爸爸要外地工作,如果不培养我,她一个人挑不动担子时,想抬一下都没个帮手。于是,我在前,妈妈在后扶着,常常我的稚嫩肩膀上,被压得皮肤通红。
姐姐从小体弱多病,生得娇气,总是能在妈妈那儿得到更多地关注。妈妈不在家时,她却不甘示弱,总是指派我做那些又苦又累的活,我虽然心有不愿,想告状也无门。
因为妈妈每次都对我说:“妈妈最喜欢你,姐姐懒,妈妈不喜欢你姐姐。”听到她这样的话,那时候的我,为妈妈上刀山下火海,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03
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多么想得到妈妈的爱,也是为了迎合妈妈,以至于现在我落得凡事认真,不会偷懒,勤劳勇敢的“毛病”。
唯一让我欣慰的事情,爸爸一回来,我深深地感受到被爱。小时候,只要爸爸在家休息,我就赖在家里不肯去上学,可见我对爸爸是多么的留念。
爸爸倒是偏爱我一点,从小我看不出来,现在我时刻感受到爸爸对我的疼爱。虽然他不苟言笑,但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体现他如山般的父爱。这几年,他为了陪伴我,宁愿让妈妈一个住 ,也要天天赶来照顾我。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孩子的长相与父亲相似, 气味相投,更能得到父亲的宠爱。
气味相投,不是身上散发的气味,而是孩子的性格和志趣与爸爸相似,爸爸会理所当然认为这种爱好或者性格是随了他,一种基因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04
英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也说到,男性可能普遍对孩子和他们的血缘关系持怀疑态度,当孩子某个方面非常像他后,这种怀疑就会停止,他决定在这个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这种心理和潜意识的都是自私的基因造成的。
我的长相和性格像极了爸爸,爸爸偏爱我就不难理解了。
那妈妈会偏心哪些孩子呢?
答案是性格更像她的,俩人更能好好相处,更能体谅她的,最没有能力的。 这类孩子能得到妈妈的疼爱,而妈妈们完全处于母爱,她更加担心这样的孩子,所以很多啃老族,都是妈妈过于心疼孩子造成的。
姐姐为什么能得到妈妈的偏爱呢?
姐姐和妈妈的性格相似,每天还陪妈妈谈天说地,什么事情都请示她,家中的大事还得让妈妈做主。在我认为,这是姐姐能力方面的问题,也是妈妈总不肯放手的原因。妈妈总是说姐姐不如我过得好,而在我眼里,姐姐过得很幸福。
知道了偏爱的原因,那我们如何做到对孩子不偏爱呢?
05
最近,读了樊登的书《陪孩子终身成长》,又一次给了我启发。书中讲到父母的影响伴随孩子一生,如何重建亲子关系,有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终身成长的心态。
无条件的爱,简单来说就是不功利不势利的爱。更深刻来讲,就是“你爱他,到底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是谁’。”
无条件的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系,无论他是否学习成绩好,是否工作能力强,是否经济条件好,做父母的都要毫无保留地爱他,甚至可能像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的那样“我爱你,但和你无关”。当你真正学会了无条件的爱,就不可能存在偏爱的问题了。
价值感是指个体看重自己,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会重视,在团体中享有一定地位和声誉,并有良好的社会评价时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有此情感体验者通常表现为自信、自尊和自强;反之,则易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
同样我们做父母的要培养孩子的价值感,既使有两个孩子,更多的是要培养他们相互结合,团结共赢,自强不息的价值,而不是将两个孩子相互比较,各自为战。
06
有了爱,有了价值感,更重要的是终身成长的心态。终身成长性心态也叫美德背后的美德。我们做父母一定不能给孩子贴标签,不能拿孩子作比较,而是要表扬孩子的努力。
这样成长环境中的孩子就不会只想追求赢别人的感觉,而忽视了赢自己才是最主要的。
有了成长型心态,当孩子在遇到各种挫折时,他就不再害怕,有勇气再去不断地尝试,勇于挑战不确定性,将每一次的挫折当成学习的机会,这样他才会迭代成长。
成长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让孩子获得内在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挫折。
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让我们认真地学习,努力地提高,慢慢地陪孩子终身成长。
不偏爱,不溺爱,要深爱,无条件地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