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和村上春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两个人真的很难让人想到什么共同点,搜肠刮肚只能想到一点,两人都是1949年出生的,如果这个算的话。如果硬要再说一条,只好说这两位的作品都被我喜欢着。
读完村上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紧接着读了北岛的《城门开》,两人风格迥异,怎么说呢,村上的小说就像刚出炉的脆皮面包,浅黄色的表皮上涂抹着一层薄薄的蜂蜜,放在一个精致的乳白色镀金边托盘里,旁边立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或者咖啡,餐桌上撒着淡淡的阳光,静谧中透着生气,就是这种感觉;北岛的散文则是刚出锅的馒头,掰开往中间夹一些切碎的红的绿的鲜辣椒,简洁,利索,意象鲜明。
对于一个上等的面包和一个上等的馒头来说,要想让它们好吃到极致,都是相当困难的,而村上和北岛都是高手,他们两人都做得很好,让我在读的过程中,味蕾很舒畅。
村上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虽然依旧写了不少关于年轻人的故事,但是读的过程中感觉到一种异常的成熟与老辣,村上本身就是一个谜一样的男子,这本书之后,要成精了。书中涉及到的青春、友谊、性、死亡以及选择等等主题无一不是人类需要一一面对的,甚至很多是需要同时面对的,而且每一次面对过后,人生都会有重大转变,或明朗,或阴暗,或生,或死,又或者依然站立在灰色地带不知所之何处,观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书中多崎作总是喜欢在火车站观望来来往往的旅客,心很踏实,我认为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与强迫性遗忘)。在一部小说中,讨论青春、友谊、死亡等任何一个主题都不是难事,甚至把这些主题揉进一部小说也不是难事,村上做得更高明的地方在于,他把这么多严肃的主题写进一部小说中,却可以运转得如此轻松自如,生动有趣,作为一部值得你在不同人生阶段反复读、反复咀嚼的经典小说,我却有一口气读完,读完之后想马上再读一遍的冲动(中学时候,读古龙的小说,很多都是一口气读完的,但是读完之后却没有马上重新再读的欲望)。《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出版,让我确信,诺贝尔奖不久一定得颁奖给他。
不管主题多么宏大与严肃,村上总是能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不紧不慢地叙述出来,而且叙述得如此精致而有韵味,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北宋一位词人——秦少游,是,就是那位写过“冰澌融泄,梅英疏淡,春风暗换年华”的秦少游,村上和这位老兄有个很惊人的相似之处,能把心中所感纤毫毕现地用文字表述出来,或许可以用秦少游的两句词分别来形容一下村上新书中的某些东西,第一句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形容书中那种淡淡的无可奈何的迷茫;第二句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或许可以用来感觉村上文字之间弥漫的细腻柔滑。
一本有趣的书,不是可乐的那种有趣,而是像一块细腻的巧克力,在嘴里融化之后留下浓厚的回味,这样一种有趣。
北岛的《城门开》并不算他散文中的精品,《城门开》是在重塑北京城,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为了重塑北岛记忆中的北京城,时间过去了三十多年,离开北京很少回来,重塑的过程自然是艰辛而又粗糙的,纵然有儿时好友的帮助。
但是他诗人散文的本质却没有改变,作为朦胧派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象征意味极其浓厚,受时代影响,很多感情与观点,只能隐晦地通过诗歌表现出来,但我个人认为,正是这种隐晦,让他的诗歌充满丰富的意蕴,或者说巨大的延伸空间,简单地做个比喻,他的诗歌就像一扇门,镶嵌在一面巨大的无边无际的墙上,这堵墙把我们与另一个世界隔开,但是使劲推开这扇门,海阔天空。
北岛的散文写得像他的诗歌,但是比诗歌更好读一些,妙趣横生,在《城门开》中表现虽不如以往,但总是不经意间让你笑出声,笑过之后又马上因为表面背后沉重的历史而陷入沉思,简单举一个例子,《城门开》这本书中第三篇《声音》最后一段:“文革初期一天夜里,我和同学骑车穿过平安里。夜深人静,突然街上出现十几头毛驴,在一个农民驱赶下往西行进。同学告诉我,每天都有这么一群毛驴,半夜从东郊大红门进北京,目的地是动物园。我愣住,问到底干什么。他笑着说,送到哪儿就地屠宰,第二天喂虎豹豺狼。此后很久,我一到半夜就辗转反侧,倾听那毛驴凌乱的蹄声。它们一定预感到厄运将至,就像少年鼓手,调整步伐,抱着赴死的决心。”多少了解一点那时候的历史,你就能体会这个象征背后的有趣,以及有趣背后的苦涩。
某些方面,北岛给我的感觉很像读杜甫的诗时心生的感觉,当然,他比杜甫幸运太多,他能出国。这,也是他的不幸吧。
突然想起北岛在《太阳城札记》中最后那首著名的“一字诗”:
生活
网
我们在这里不去讨论这首诗的好坏,见仁见智吧,我喜欢北岛,所以我觉得《太阳城札记》是一组很经典的诗,尤其最后这首《生活》,前几天我也写了一首同题诗:
生活
穿起校服
画好浓妆
我们一小步,一小步
走向生活的
斗兽场
诗与本文主题无必然联系,纯属娱乐,纯属卖弄。
两个49年的大叔,和新中国同年诞生,却给了我和新中国不一样的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