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四六:高纬度传输的解析原理

《传习录》四六:高纬度传输的解析原理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8-16 11:16 被阅读0次

    《传习录》四六:高维度传输的解析原理

    “《易》之辞,是‘初九,潜龙勿用’六字;《易》之象是初画;《易》之变,是值其画;《易》之占,是用其辞。”

    以《易经》“乾”卦的初爻为例,爻辞是“初九,潜龙勿用”六个字;卦象是初画阳爻;这一卦象的变化是当此时遇到的新画产生的冲突与关联;占卜者结合卦象解释求占者所问之事,便是在发挥和运用爻辞。

    王阳明对《易经》的把握,可以说是回到了《易经》的本源。

    今天,我们看到的《易经》,实际上是周文王时代定型的《周易》,《周易》之前,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易》,其中较为典型的有《连山易》《归藏易》和《阴阳易》,也就是说,文王时代,承袭并发扬了连山、归藏和阴阳易的学说,将“易”以《周易》的形式固定下来。

    推而广之,《周易》看作是现存“易”的层累的话,《连山易》《归藏易》和《阴阳易》是今人不可见的层累。就像水面下的冰山一样,支撑了我们眼前可见的《周易》。再向前追溯,盘古开天地,伏羲画八卦,可能是更早期的层累,今天,甚至有历史学家表明,河图、洛书也是早期文化层累的重要构成要件。《论语》中,孔子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象征圣人之出的“凤鸟至,河图出”征兆一直不曾出现,“我”此生就这样了吧!

    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也感慨没有机会见到河图洛书。同时,也说明“河图洛书”的出现,似乎不是单次现象,而是伴随着推动时代大发展的圣人的出现,人类的非文字历史时期,多次出现过。

    由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组概念。一是《周易》与河图洛书、伏羲八卦乃至《周易》前的三种典型“易”书,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先民们的信息载体,像今天考古发现中看到的“结绳记事”一样,承载着大量的文明信息。二是就像孔子无缘看到“河图洛书”一样,今天我们之所以无法完全理解先民信息传递的依据和规则,是因为先民使用了与我们今天不同的信息加载和解码规则。

    单纯从今天看到的真伪难辨的八卦图和“河图洛书”来看,先民们的信息加载和解码,类似于今天我们看到的二维码,是一个数位传输级的图形码。文字发明并广泛使用后,我们更习惯于使用单个维度的数字传输解码规则。

    重新回到王阳明对《易经》的解读,他认为,要想真正洞察《易经》背后的奥秘,还是要回到古人的数位传输逻辑,回到根本上去。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王阳明拆解了《易经》的主要信息数据——辞、象、变、占。

    客观来讲,占卜不是《易经》的主要功能。今天,中华文明中最久远的经典有三部,分别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和《易经》,一定程度上,这三本经典,有着某种神韵上的联系,全部指向于同一个方向。也就是说,《易经》的占卜功能,只是它的一个附加功能。就像今天的汽车上可以吹空调一样。如果我们仅仅把汽车当作一个空调房去使用,多少是有些滑稽的。

    当然,王阳明对《易经》的解读,其实也不是他的首创。在这里,他就是一个教书先生,把自己理解、贯通了的东西传给自己的弟子,《周易·系辞》是王阳明此说的源头。《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占筮者尚其占。”由圣人可取之道的四个维度去解析《易经》,虽然朴拙了些,却更接近先民用意,能逐渐还原《易经》背后的文明信息。就像用条形码的方式,去理解和创制二维码一样,可能更容易逼近图形码信息背后的真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四六:高纬度传输的解析原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pk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