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发小的家道传承

发小的家道传承

作者: 不听涛改观海了 | 来源:发表于2024-03-12 09:47 被阅读0次

之一

发小家的闺女,去年夏天顺利的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魔都头部985,难考难毕业,据说她所在的专业,应届硕士三年学制内正常毕业的不超40%。

导师曾动员她继续读博,孩子很有主见,说,还是先上班吧!据同学讲,已经入选老家某副省级城市青优计划,小女孩99年的,父母都是公务员,家庭条件不错,按说读读博,学业再上一个新台阶,也不错!

18年夏天,发小领孩子来上海,请上海某211院校教授同学规划,小女孩本来学会计的,想考该校的会计专业,教授同学摇摇头,非常客观地讲道,我们学校会计专业是A级学科,竞争非常激烈,根据孩子目前的状况,考上的可能性极小,不建议报我们学校。

发小同学又去了另一所985高校,请一位山东籍教授老哥给把把脉,教授老哥说,会计专业这些年的确很热门,既然感觉没把握,还是考虑跨专业考吧!孩子听从了教授伯伯的建议,跨专业报考了这所985高校的研究生。从大三上学期开始准备,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刻苦学习,研究生考试发榜,发小第一时间打电话来,说,超了全国线六、七十分,比较往年录取成绩,也有五十几分的优势,孩子真的是努力了。

前些日子,发小来上海,我们一起吃饭,三、四年前异常娇羞的小姑娘,出落得自信满满、落落大方,谈吐有思想高度,举止优雅得体,魔都985的气质,还真不是盖的。

恭喜小姑娘,努力的孩子,福德具足,运气不会差。

之二

在回老家山东的途中,我和孩子们说,与老家亲戚朋友同学聚,你们都不一定抢到茶壶和酒瓶。

我发现,在山东老家,受家庭传统教化的影响,孩子们特别懂礼节,有时候,是骨子里的东西。

举个例子,有天中午,几个同学哥们家庭聚,我们到的早,我和妻子与徐同学的媳妇儿小杜聊家常,一眼没注意,人家六岁的儿子出去了,回来,双手捧了一瓶冰镇啤酒送给我,我一时很惊诧。

小杜说,我儿子是想先请你喝瓶冰啤酒解解暑,这一下让我特别感动,也没人教孩子这么做呀?

我家小女儿挑食,长得面黄肌瘦,非洲难民似的,小杜的大姐在市里开了家中医门诊。她家大姐卫校毕业,在国营医院工作了二十多年,空闲时间一直坚持学习,中专起点,直至医学硕士毕业。近十年攻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等,对传统中医文化的探究,颇有心得。小杜建议我们找她大姐看看。

第二天下午,我们驱车去小杜大姐的门诊。杜大姐正在忙着,感触很深的是,桌子上摆着十几本中医经典,有几本甚至都翻烂了。

小杜大姐夫,从老家摘了西瓜和桃子,送给我们,见我在看桌上的书。他一脸心疼地望望妻子,说,每一本都最少读过八遍,孩她妈大喜欢读书了。

刚巧,徐同学六岁的儿子也在,他在摆弄中药袋子,梳理得平平整整摆放在案子上。杜大夫给小女儿号号脉,说,孩子很健康,没什么大碍,先给她开六副中药调理调理!

同学家小儿子叫小五子,耳朵灵光着呢,人家马上摆好六只中药袋子候着呢,六岁的孩子,没有人指示他这么做。

徐同学家大女儿,上海某985硕士毕业,已被山东某海滨城市“青优计划”人才引进。孩子99年的,学习好,待人接物也灵光。早早为我们订了住宿的酒店。又选好了吃饭的地方。

晚上吃饭的时候,点菜端茶倒水照顾小妹妹,人家985硕士女儿更是得心应手、应付自如。真的,茶壶酒瓶咱家孩子抢都抢不到。

之三

发小的网名叫吟啸徐行,取自北宋文学家苏轼词《定风波》。词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以词言志: 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凡事智勇沉着,不急不慌,行走,重质不重量,随心即是,应性便好!

发小99年的女儿,头部985硕士毕业,可以博士直升,女儿随了她爹的性格,凡事随性不攀援,认为读博暂时不是自己的选项,遂选择先就业,即而被某副省级城市作为人才引进,明年转正,副科级待遇。

女儿取名徐行,就是慢慢走的意思吧!让身体跟得上思想的脚步,心静下来,不忽略欣赏路边美丽的风景。

慢生活,慢节奏,浅斟慢酌,从容才是生活的底色。吟啸徐行,发小具有真正的大智慧,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培养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发小的家道传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pv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