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上学期读书会个人总结(社工1834解淇勋)

2019上学期读书会个人总结(社工1834解淇勋)

作者: 湘奕冰澄 | 来源:发表于2019-07-09 16:53 被阅读0次

    杨姐姐的话:

    小解同学阅读的认真程度超出的预料,他总喜欢拿着划满笔记的书来找我交流和请教,12点下课,常常一聊就快到一点。偶尔也会让敏感的他感觉到我的不耐烦,但他依旧契而不舍。我能深深感受到,他内心对自己变得更美好的渴望。付出就会有收获。几本专业书看下来,真的能感受到他的进步,常常在线下分享会时第一个发言,并冒出有深度的话语来,人的思维也在变得渐渐开阔。期待下学期他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


    一、关于《乡土中国》

    1、第一章“乡土本色”奠定了全书的基调。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本书的关注点也是“乡土社会”,讨论“乡下人”的生活方式和“乡下”的社会结构与特点。

    中国的农民是靠土地谋生的,“仿佛钻进了土里”。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在泥土上的,“像半身插入了土里”。而“土气”也是因为“不流动”而产生的,以耕种农业为生的人很不容易流动。

    “不流动”使他们与自己居住和活动区域以外的“世界”隔离,但生活上的需要又要求他们聚村而居,为了方便生产;为了团结起来保卫“当地人”的安全;为了方便后代继承土地……

    而“不流动”又使得他们很“熟悉本地人”,形式过多仿佛见外。“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所以才有村规明约,当地人也“熟悉”当地的“一切”。

    那么在激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一些流弊。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我们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生活中的种种事情了。

    2、关于“文字下乡”。

    我们不能强求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一改过去的生活和交往模式,甚至受教育程度。虽然改革开放是由农村的“包产到户”发起,但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城乡差距还是很大。大城市堪比发达国家的城市,而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要想“文字下乡”,必须发展经济(经济决定文化),生活条件好了之后,文字自然下乡。

    3、关于差序格局。

    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不像西方的格局——像一捆捆扎清楚的柴。中国人有自己的“自救网络”,是以“己”为中心的。他们不会“克群”,来使得“群”不去侵略个人(自己)。

    本书还讨论了道德标准、家族、事业、社群、男女有别、礼俗与法治、长老统治(横暴权力)、血缘地缘、欲望与需求……不再一一赘述。

    全书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讨论了农村的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而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

    我们参加社会活动,也不能再仅仅依靠远亲近邻的互助和援助了,“远亲近邻”是非正式的支持网络。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案也由以欲望为导向转变为以需求为导向。人们财产的“资本化”也支持人们计划性、策略性的去选择生活方案。

    乡土社会靠“关系”活下去,而现在的我们需要靠“社会支持”活下去,或者说更好的生活。

    但说到底,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能丢失了“人情与礼俗”,这是中国人几千年继承和发展下来的传统文化。有时我们说“土”,好像有“藐视”的意味,但切不可忘记,正是土地孕育了我们!

    如果丢了“文化”,那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区别又何以显现呢?!

    我们是世界人,更是中国人。毋忘本!

    注:社会支持的分类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我们可以按照支持主体将社会支持分为四类:由政府和正式组织(非政府组织)主导的正式支持;以社区为主导的“准正式支持”;由个人网络提供的社会支持;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士和组织提供的专业技术性支持。这四类支持互有交叉,但在更多层面相互补充,已经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并举的社会支持系统框架。(来自百度百科)


    二、关于《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本书带我领略了“家庭治疗模式”的强大魅力,萨提亚女士说的每一句都对我有拨云见日的作用,让我茅塞顿开!由于之前读书会已经进行过概述,我在这只谈谈这本书对我的影响。

    家庭是人类进行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而萨提亚女士认为每个家庭都遵循着他们“应该”如何去感受和行动的规则,这些规则最终就会发展成家庭系统。

    每一个家庭的家庭系统都不一样,既然其中的这些规则是人们自发的,那就一定有优劣之分。存在问题的家庭和良好的家庭都对人产生重大的影响——最重大的影响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感。

    问题家庭:

    成员的自我价值感很低;

    沟通间接、含糊,不真诚;

    规则严格、非人性化,而且不可谈判、永恒不变;

    家庭以畏惧、谴责的方式与社会发生联系。

    良好的家庭:

    成员的自我价值感很高;

    沟通直接、清楚、明确、真诚

    规则富有弹性,又很人性化,恰当而且可变;

    与社会的联系是开放的、充满希望的,是在选择的基础上建立的。

    而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家庭,且存在的这些问题难以解决,甚至家庭里的成员对此毫不知情,也觉得不需要改变。

    “了解是改变的开始,体验使改变发生”。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要想改变他人是很困难的,但我们仍要指出改变的方向,争取让“家庭的未来”更加光明。

    具体的“治疗方式”都在书中,也不再赘述。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重塑自己的价值和努力提高自己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我们虽然在环境中生活,但并非是被环境操纵的“木偶人”——因为我们也在影响着环境,也总能学到新的东西,我们随时可以改变原有的、不好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但改变的程度有多深,也取决于我们的努力程度。

    我们在和家人相处的时候,要接受和承认自己的感觉,交流和沟通中要采取“坦诚一致”的方法,这对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和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古老、传统、不易改变、熟悉的态度很难消亡,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忍耐,并有足够的胆量勇敢前行,当我们——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到一个家庭里完满、真实、爱与被爱、效率与责任感对人有多么重要和可贵时,家庭、社会、世界也会越来越好。


    三、关于莫言的《蛙》

    莫言的小说大多是在“讲故事”。“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要学习莫言先生敏锐的洞察力,看待生活中和以后工作中的事物都不能浮于表面,要看到其中的本质、意义、甚至伦理等。

    我从《蛙》中读出了“敬畏生命”。里面的人物形象也十分饱满,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生活也是如此,跟人有关系的事物,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社会工作者也要从中学习洞察事物、讲述“故事”的本领。

    实际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一样:对生活看得通透,也有利于更好地生活。


    四、关于《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极其大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常常苦闷,因为我从未重视和意识到“需求”这两个字对人们的重要性。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我认为这四个要素是了解和理解彼此的“捷径”。

    社工所讲的同感,也是同感这四个要素,而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了解同感。人们急于给出建议或者安慰,但这对于当事人来说往往成效不大,也谈不上心灵的慰藉。就好比治病没有用最对症的药,饭没做出最令人满意的饭,病好了,人也吃饱了(或许当事人并不想吃饱),但未必是人们真正想要的。

    我读了这本书后,很是敏感,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暴力沟通”,这其中包括语言、动作、神态、表情

    当别人对你发火时或者说的话你难以接受时,我们很多时候难以再去倾听了,这时候我们要首先收回对他人的期待(希望对方不发火或者三观与自己一致的期待),认真倾听他人的内容与需要,不要急着去回应和反驳,更不要去评价,通过倾听去理解他人。你冷静的倾听对问题的解决是至关重要的,而很多时候“真诚、深度的倾听”已经在解决问题了。如果对面实在难以沟通,不妨双方都先冷静下来,等再次沟通时,再从“需求”方面去考虑,不能说万无一失,但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不只是处理问题,在生活中,上面所说的方法同样有效。关注别人的需求,会让别人更容易信赖你,也有利于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重要是,我通过这本书,学会了自我接纳,了解到自己爱和尊重”的“需要”,这让我有了新的思维模式,日常的情绪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表达自己是关注自己的需求,即爱自己。

    倾听别人是关注别人的需求,即爱别人。

    当我们学会“爱与被爱”,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美好起来。


    五、关于《中国哲学简史》

    这本书内容很多,而且很深奥。我只仔细看了孔子和孟子的部分,冯友兰先生说《道德经》这本书不是老子写的,对我冲击很大,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古时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而土地也是财富的根本基础。中国古代哲学便是以土地为基础衍生的哲学。

    孔子讲“知天命”,如果一个人在道德上尽力了,结果就无所谓失败,人也就不会患得患失。这话听起来好像没什么毛病,但这也限制了人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就好比庄稼收成不好,古时人们会信“天命”,说就这样算了,现在人们会有“温室大棚”,水果还有转基因。我想“知天命”是让我们在努力的时候有着“尽力而为后无愧于心”的态度,而不是“无效努力”的借口。值得警醒!!

    孟子所提出爱是在有差别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为等级制度找到了“挡箭牌”。

    但是他说人性本善,每个人只要充分发挥人性都可以成为圣人。这是从发展和运动的眼光看问题,不过也局限于道德层面。

    其“内圣外王”的观点我也表示赞同,但依据当下社会理解,我认为“王”并非是高人一等,而是有管理、领导能力或者是有作为,肯奉献的意思。而且“内圣”才是我最重视的方面。王不王的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内圣!“无德有才”的人也有可能变成社会的毒虫。

    哲学不仅仅是为了修养自身。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学习哲学是为了更好的改变自己,从而改变世界。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那么我们在学习古代哲学时,要吸取其中关于人伦道德、超道德层面的内容,从而做好自己,贯彻“爱心助人”,学会友善互助,但不要局限于人伦上的帮助,要学会在社会中生存,我们不忘为社会做贡献,当我们有困难时,社会也不会忘记帮我们一把!


    关于上半年的读书会

    在参加读书会之前,我都是凭自己喜好来看书,也没有机会和别人讨论书籍、分享心得,看书的时间也是零零散散的,很没有规律性。

    有人说,他们的爱好是平时听听音乐和看看电影。

    我从来不认为那是爱好,那只是人们冠以“爱好”之名的消遣行为罢了。

    真正的爱好能让人在其中不断自律,并提升自己、获得快乐。

    这其中也不需要功利性。就像有人弹一辈子钢琴或吉他,也并未特意用弹一首曲子来赚取利润。但是我想人们在弹琴的过程中,收获的是高度的自律、自我的不断磨砺、修养和气质的提高,和沉浸艺术世界里时的那种快感。

    这才是真正的爱好,运动与健身亦然。读书也是。

    人的快乐也分类型,吃饱喝足是快乐,与爱的人共处是快乐,消遣娱乐也是快乐,而我认为领悟到知识和心灵的升华也是种极大的快乐。

    有的人常常喜欢问:你做这个有用吗?这时候就不要与其争辩了,我们只需要保持微笑就好。

    读书能让我消除迷惑、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如拨云见日,让我茅塞顿开。

    不同的书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收获,能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是让我有着更好的人生。

    木心先生曾说,人类最好的时代应该是文学时代,但是这个时代永远也不会到来。

    这并不影响热爱阅读和文学的人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我想做的是:先看看书,顺便改变一下世界。

    很高兴能在读书会跟杨姐姐进行深度的沟通和交流。也很高兴认识了几位真正热爱读书的小伙伴,我非常期待下学期的读书会,希望能继续跟大家一起读书与分享,在读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加油!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上学期读书会个人总结(社工1834解淇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qf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