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工人读书会第九期《叙事治疗实践地图》读书分享会总结

社工人读书会第九期《叙事治疗实践地图》读书分享会总结

作者: 湘奕冰澄 | 来源:发表于2019-11-17 11:02 被阅读0次

社工人读书会第九期《叙事治疗实践地图》读书分享会

地点:八栋五楼社工实务工作室

时间:2019/11/15 中午12:50-14:30

人员:肖鑫、解淇勋、赵俊兰、王可昕、古宇杭、孟琴林、周静、周芝雨、杨婕娱

记录:周芝雨

感谢侯国凤老师的友情指导。


解淇勋为大家介绍这本书的基本内容。


解淇勋:1.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并不意味着独立着做事,而是自己让别人帮助解决。

这就涉及到现代主义的自我实现,自我包容。我想特别强调一下,接纳。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值得警醒的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其实也是一种【常规化评价】。接纳不能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是真的接纳。 

2.我们可以努力往【常规化评价】上面靠近,或者将其做为一种指引,我甚至可以做的比这种【要求】更好,我们让自己变得更好是为了让自己幸福,而不是把自己硬塞到【标准】的壳子里面。这是一个度的问题,如果一点也不要求自己,那就成了纵容自己。

3. 我们要让自己变得更好,生活的更幸福,至于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变得更好?或者确实需要有一个【标准】,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我们该如何制定属于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不是主客观结合的,得出的【标准】又是否可靠,这个可靠又相对于什么?这是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赵俊兰:首先我想说的是三个星期没看完这本书,很不应该。关于情绪方面的心理问题要进行丰富的描述,尽力去描述它,而不是像医生一样只去开药、治理。用丰富的描述,积极正面的去认识它,就会主动去想办法去解决它,效果更好。

天使和恶魔的问题:我在夏令营时,小的七八岁,大的十八岁,但老师控制的特别好。给你一张纸,放背景音乐,让你描写自己的“恶魔”(不能应对的困难、情绪)。在纸上面写下自己的不好的地方(恶魔)。然后,把你从情境中引导出来,把那张纸撕掉,(仪式感还是很强的,很感染人),引导你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恶魔”,成为“恶魔”的主人。就像我们班昨天同学说的,一个八岁的孩子自己提到,我有一个恶魔的自己,一个天使的自己。但身边的人会关心的去问,你今天的恶魔怎么样?就有种带给孩子的感觉,就是你有恶魔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恶魔说出来很好,但身边人这样一直这样和小朋友讲,小朋友就会想:“既然你们这么关心我的恶魔,那我就让你们来看。”这样一来我们的方向就改变了,变得更加关注“恶魔”,而不是去解决。


王可昕:我看的有点少,开始的第一段话吸引了我,“人的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给了我一种很大的触动。外化对话对我来说很有作用,将人与问题抽离。当时我们认为的问题,隔段时间再去看,可能又会刷新对问题的看法。


周芝雨:1. 刚开始我在想为什么这本书会是“地图”,读完之后我自己的理解是对于来咨询的来访者来说,他们多半是处于一种迷茫、需要帮助的状态之中,这是引导来访者跳出问题本身,走出困境的治疗者的一本行动地图册。在这本书里,详细的描写了在不同的情境下面对不同的来访者我们怎么样去引导他们进行叙述和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评估,还有很多真实的事例,也可以加深我们的理解。

2.书里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内容是重塑对话和凸显特殊事件的对话。

① 重塑对话让人认识到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由自己过去和现在共同经历过的人事物共同影响的结果,也可以让人了解到自己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性,对于我们生活中某些低自尊水平的人来说,可以让他们认识到他们与他们身边人的支持系统是双向性的,身边人影响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可能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好的感觉,可以让他们改变对生活状态的看法,提高自信水平。

② 关于凸显特殊事件的对话,这个部分的内容作者通过一个有暴躁倾向的小男孩彼得的例子,展示了这个的实践运用,也提醒我,在生活中,某一偶然发生的事件背后可能折射了更深层次的需要和转变的可能性,我们在做实务时,也要仔细观察某一细小的转变和特殊事件,再深入探讨背后的一些原因,“偶然”并不“偶然”。

3. 我觉得这本书里启发我的一个观点就是治疗者不是中心者,来访者才是第一作者,治疗者要做的是引导来访者表达和对自己的一种正确评估。并且在整个叙事治疗的过程中,要确保来访者的主动性,保障来访者面对复杂情境的发言权。关于叙事疗法,我认为语言和情境的运用和设定至关重要,要让来访者觉得自己是放松的,是被接纳的,没有压力的,不会被评判和质疑。


肖鑫: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是我看得最快的,是因为有个相同的案例。书里第一个故事就是那个有多动症的男孩子,治疗师用的那个方法是让我记得很深刻,作者他把多动症换为一个名词就是ADHD,心理咨询师问他它是什么颜色的?他什么时候在控制它?控制的感觉是什么样子?就是把这个多动症的情绪具体化。这种具体化的话就是为什么我特别感兴趣,因为曾经有看过一个视频,那个情况是一个案主的父亲去世了,但是他非常憎恨自己父亲,非常厌恶他,但他已经去世了。他又内疚又恨,因为内疚他觉得他的父亲已经死了但是他还是放不下,整天睡不着,社工他用了一种我不太理解的方法去解决。我在想如果说这种具体化的方法运用到个案,引导案主将他们的情绪具体化,如果成功其实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孟琴林:书里就是主要写了这六种疗法技术,然后每讲一个方法就会有例子,让你去理解,有两个地方,外化对话刚刚可昕也说了一句:“问题就是问题,不是人”,书里有个例子杰弗里,是多动症,作者把它(多动症)看做是存在的事情,生活把他(杰弗里)打败,也让他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精神世界就是丰富起来;重塑对话,刚开始没有理解,后来书中的咨询师是以问题的形式问她问题对她有产生什么影响,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后来对于过去的回忆就会有不同的看法,电影《海上钢琴师》里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你还有故事你还想说,你就能活下去”。


周静:书没全部看完,但是看了一点的地方也有所体会。

1.从改写对话章节中,我觉得现在快节奏的生活,越来越忙碌的人们,个人觉得是很容易让人渐渐“迷失”自己的,迷失自己的初心,而被繁忙的生活所困住,限于其中。所以这时候改写对话就出现了。关注事情的美好而不是去关注让你很难受的事情,一点点的收获都可以去让你开心和你振奋。

2.第二个就是问为什么,“为什么”等话语,让我能说出事情,深究其中。我觉得问“为什么”也需要研究,该用的地方问,不恰当的时候问就感觉有种在指责的意思。

3.我在书上看到说不同的人对问题和困境的感知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问题的感受也不同。我想这本书可能在以后我在看,理解感悟就又不一样了。有可能我经历过书中讲述到的,所以也能更好的来理解。


杨婕娱: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心理剧治疗,我觉得这本书是这个很重要的一个起源,这个心理剧治疗就是把和你对手戏的人说的话重述出来。这个和书里的“外部见证人”蛮相似的,心理剧治疗它其实就还是有一种就是治疗的作用但它实际上长期肯定不行,它只是让你看到了你内心的自己。

解淇勋:我们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写剧本,我们找人来演给他们看。

杨婕娱:我想问一下结合生命故事的写作,你们怎么看?

古宇杭:有,我本来想写好给我妈妈看一下。我想的是人他自己在这个时期再回看当时他的情景他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就会对自己有更加有这样的认知,去认知事情。

杨婕娱:第三视角、抽离、接纳、不评判,帮助我们看清问题和当下的需要。像让自己写剧本,然后其他人来演。让他来重新写这个故事还可以有其他的结局吗?就是用重新改写的方法让他来重塑他的故事。

解淇勋:刚才说的写剧本启发我可以跟自己的家人一起创作剧本。


古宇杭:我觉得“引导”和“指导”的区别,就是一个是间接的,一个是比较直接的方式告诉怎么做。在有的时候,引导不一定是正向的,我们应该引导和指导并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工人读书会第九期《叙事治疗实践地图》读书分享会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zj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