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已经好久没有看过书,学习过了。尤其是工作上请了长假以后,就再也没有想过学习工作之类的事。生活也是没有目标的苟活着,每天出入最多的除了医院就是菜市场。每天如机械人一样麻木的行走在异乡固定的轨迹上时,心里不免有了一种特别消极的想法: 我这样的生活和行尸走肉有什么不同。
没有梦想,没有期待,只顾埋头赶路,不问前程往事,我不知道这样的麻木的活着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躺平”呢?
总之,现在的生活状态我的感觉很不好,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样子,一切一如先生的病情,让我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要说唯一的安慰,就是一家人在一起还能平平静静的生活,远方还有父母每天牵挂我,其余生活与我似乎越来越生分了,处处磕磕绊绊,却又感受不到丝毫的温暖和信心。
每次一个人坐在去往医院的车上,心里的孤寂和绝望就会更深一些。先生病了,这个家的大梁我必须挑起来,不知疲倦的往前冲,女儿还太小,她刚上班,工作的压力就够她承受的了,每天当看到她把一堆工作的事烦不胜烦时,我都由衷的感到无能为力的颓废。她一个女孩子,在这个异地他乡打拼,混迹职场江湖,其中的艰难我太了解了,如今的职场每个人都在承受压力,有的人在这样的压力下变得柔和,愿意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同事,为下属,为上司着想; 而有的人却在压力下变得越来越变态,危害同事,压榨下属,坑害他人……工作上我帮不了她,家里的事,我尽量不想让她插手,能自己扛的自己扛,自己心里的绝望难过也不愿意透露给她一点点,这也就是我一个普通母亲能给孩子最大限度的爱了。
人到中年,在冷暖自知中,学会了隐忍和沉默,学会了在没有依靠的世界成为自己的一束光,把苦涩的生活酿成了醇香的酒,煮成了清淡的茶。尽管生活鸡零狗碎,始终不忘,修行成最好的自己。这是我曾经给自己定下的一个小目标。而这个简单的目标在这半年似乎也被打破了,我无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只能认真迁就生活给我的样子生活。
今早看了一篇文章叫《那些只为自己活的妈妈,就一定快乐吗?》
那些只为自己活的妈妈,就一定快乐吗?也是我无数次灵魂拷问过自己的一句话,所以一看到了这个文题,我就打开仔细看了一下。
这篇文字其实基本是电影«关于我妈的一切»的影评及观后感。
我没看过这部电影,从文章中看到大体剧情是:
中年妇女季佩珍,是位刚刚熬到退休的女教师。丈夫是外科医生,女儿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婆婆老年痴呆。弟弟佩奇是出粗车司机,戒毒后继续赌博。
佩珍三十年如一日照顾老年痴呆的婆婆。
全力以赴支持丈夫的工作。
无微不至地养育女儿。
像妈妈一样照管弟弟。
她忘我地生活,忙碌、付出。忍着身体不适扛起家里的重担。等到身体真吃不消时检查,最后在医生发现问题不对时,建议她做CT进一步检查,她却因女儿要从北京回来而放弃当天的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了。癌症晚期,即使到北京治疗,也只是开刀后又缝合。佩珍还有四个月的存活期。
佩珍用妈妈的敏感,发现女儿的恋爱对象有问题。她出面找了那个已有家庭的男人,并替女儿给他的家人道了歉。
女儿知道她去找过她的男友,责问妈妈为什么管她的私生活,而不等她自己处理?
佩珍说:妈妈等不了了。
是等不了了。
手术失败,她忍着化疗副作用做小白鼠,用医院的实验靶向药。头发掉光了,吐血,只为了延长生命,多陪家人一天是一天。医生还是放弃治疗,劝她们回家度过最后的时光。
佩珍的女儿在北京的工作并不顺利。公司领导欺负一个外地姑娘。工作期间对她辱骂、羞辱。佩珍混进女儿公司,当众为女儿出气。并说了一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低俗、无知、没意义的人和事上。
佩珍回家了。
婆婆像小宝宝一样等她喂饭。弟弟还是因为佩珍当初把他送进戒毒所生气。弟弟进戒毒所后,佩珍卖掉祖宅这事,弟弟更是恨之入骨。每次都在人多的时候找佩珍的麻烦。
大年夜,佩珍一如既往地给所有家人发红包。弟弟佩奇的红包里是一张银行卡。里面是卖掉老宅帮弟弟还清负债后的余款。也是被弟弟口口声声说“独吞”的那笔钱。
女儿问妈妈:“你一直为了别人在活,你觉得值吗?”
佩珍说:“这是我的选择啊,但是你不一样,妈妈希望你能够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句话让我差点哭出声。这句话,也是我给生活和所有人的答案。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不这么选择,对于一个良知尚存的人来说,就一定是快乐的吗?
我同宿舍有两个同学都是局级干部,用现在大多人的观点来说是女强人,是成功的女人,或者说属于在职场混得不错的角色,但是从家庭而言她们两个的儿子又是我们宿舍考学考的最差的。因为她们两年轻时靠着家里的背景走上仕途之路后,根本无暇管孩子,孩子从小都是大字不识的奶奶带大的。几次聚会时,我们说起带孩子的艰辛,她两都会说很是遗憾,这一块基本是空白。当然,凭着她们现在的位置和人脉,她们的儿子不会“混”的差,以后的生活甚至仕途也会飞黄腾达,这是显而易见的,但至少不是她们当初想要的,因为她们两都是从农村经过千辛万苦考上学,嫁了人才发迹起来的,她们从心里还是崇尚知识的,这从她们不无遗憾的调侃孩子的学习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早晨看的文章,作者最后将剧情按照以下的思路,重新编排一下:
佩珍是个快乐的中学老师。女儿像野草一样长大,丈夫做外科医生,有不错的收入。佩珍每天逛街、美容,空闲打个麻将。女儿大学毕业就是成年人了,她从不过问女儿的生活。更谈不上从一点蛛丝马迹了解女儿的情感走向。
她父母去世后只有一个不争气弟弟。吸毒、赌博。弟弟的生活与佩珍无关。眼看着弟弟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佩珍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女儿因为孤独做了第三者。在感情里沉沦,被男友的老婆找到公司,被人当众揪头发。
婆婆的老年痴呆可不能影响佩珍的生活品质。大不了花几个钱送她进养老院。
这也是一种选择。但,这种自私冷漠的选择,但凡有点良心的人,午夜梦回良心不会痛吗?
作为妈妈,我支持佩珍的选择。
这样的选择可能会让我们心力交瘁。忙碌、付出也不一定能得到家人的理解。但如果不这么选择,眼看着自己的亲人在痛苦、挣扎,甚至沦陷。我做不到,相信你也做不到。
我身边很多妈妈,哪个不是在付出在牺牲?这在我看来就是女人以平凡者巨多的原因,大多时候女人不是因为智商,肯干,吃苦……输给了男人,而是因为传统的思想,超强的责任感输给了男人,所以女强人,强女子明显不如普通女人普遍。
那些嘴里说着“为自己活,爱自己”的女人们,大都是活得“太忘我”的妻子、女儿、和妈妈。她们身兼多个角色,哪个角色也想做得不留遗憾。累了自己,苦了自己,牺牲了自己,可心里也是成全了自己。
如果不那么做,还真不一定幸福。
那些只图自己享受,图了清闲的女人。光鲜的外表也很难掩饰内心的空虚。在家庭里,根本不存在“独乐乐胜于众乐乐”的事。你只管自己高兴了,那生活肯定会在某个方面等着给你惩罚。
半生做女人,在女儿,姐姐,妻子,儿媳妇,母亲多重身份的转换中早已疲惫不堪,但是我不后悔。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会选择做一个好女儿,好姐姐,好妻子,好儿媳,好母亲……我还会付出所有陪女儿长大,让她幸福。人类得以繁衍生息,最基本的条件是爱。只是,如果以现在的经验重新走一遍曾经的生活,我可能一路上不会这么狼狈,但一定还会更用心,即使被认为是“躺平”也得好好爱家人,其次才去爱自己,爱工作,先成全亲人,再做一个钱和权的奴隶。
有空看看这部电影,相信每个做了父母的人去看这种题材,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我们对父母最大的误会是以为他们会永远陪在我们身边”。共勉吧!好好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