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朴实无华的家长群截屏图突然像“表情包”一般蹿红于各大主流、非主流媒体平台上,原因竟然不过是某个学校的某些家长在竞选家长委员会时一不小心“秀”了一下身份。现实中这么一“秀”或许影响还不大,可到了素来容不得一丝杂质、必须天真无邪的网络上,登时成了一种政治不正确,须得受到十恶不赦罪过等级的批判。
全都好厉害的在尚未考证其真假之际,《人民日报》官微早已开始“表演”,各大主流媒体的批评纷纷出炉,微信大号们的十万加热文也自然不甘落后,舆论场瞬间拥挤了起来。这更让如我一般至今连对象尚且是问题的孤身青年都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惧——这年头没结婚被友人路人嘲讽和秀恩爱,好不容易结了婚小孩子上学了,又要被其他家长用智商碾压了。真是悲哀!
互联网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有的悲哀至极又俯拾皆是的无人问津,有些可有可无甚至闲到“蛋疼”的却能全网热议,大概这就是碎片化的信息只能导致日渐浅薄的思考吧。可是,难道就连国家级媒体平台的思考也要注定流于肤浅了吗?认真考究起来应该不是的,最多只能算作是“过于迎合受众需求”,骂两句可以,但还未到要被扒裤子打板子的地步。
那么缘何那些家长们陈述事实,至多算作是“炫技”的表达,就成了《人民日报》等诸多媒体口中的“潜规则滋长”了呢?可能在精英舆论场里,普通人总是很容易受到权力的支配,尤其是当这样几张炫耀意味极浓的图片一经流传,精英们便有十万个理由要立马担负起扑灭“罪恶苗头滋长”的重责,在无情批判的同时无远弗届地传播事实。好一个“第三人效果”的传播呀!
认真的主流媒体的担忧或许是深远的,但他们却很有可能好心办成了坏事。的确,家委会在一定范围内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变质”,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必然是普遍存在的,而主流媒体不仅在预设这种“变质”的普遍性的同时,还确认了普通人对此也毫无抵抗能力。因此,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主流媒体不出手,不良的社会情绪就会广泛蔓延开来。
与此同时,一个巴掌拍不响,主流媒体的呼喊得到了广大网民群体的回应,嫉妒、气愤、慨叹、无奈等种种情绪你来我往、轮番上阵,更形成了“变质”情况好似真的遍地开花的拟态环境。然而,拟态环境终究不等同于客观现实,根据第40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前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大军乃是20-29岁年龄段的人,那么可以想见,那些在网上积极回应主流媒体批判的人,又有几个真正地处在被批判的事实环境中呢?
对几张截屏图热议现象的背后,实则反映了当下积极参与网络辩论的人群,他们对于自己现实话语权缺失的严重不满。因而一旦有了可供批判的对象,又有了主流媒体的背书,他们自然不可能默不作声。不过,要令他们失望的是,这份虚假的满足感映射的恰恰正是他们现实中那深深的自卑——为什么我没有一个优秀的家庭?为什么我没有别人那样好的工作?为什么朋友圈里的朋友总是那么幸福美满?
所以说,网络终究只能是网络,该当真时不要放肆大笑,不该当真时就不要再神经兮兮的了。主流媒体和精英大人们莫总是忧虑他人都是玻璃心,而本就抱着放松心态上网的网民们也不要总进了主流媒体的套。现实的归现实,网络的归网络。
��2017.1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