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连052-Ye Ro Ro
关于要不要参加6 plus没有过多考虑,了解清楚模式后就报名了。因为觉得行动营22天明白了一些东西,但更多的是还有很多不明白的,有一种嘎然而止的突兀,不想让行动营只是试试就算了,就算没有6plus我也会找其他的课程参加,只是眼下的各种课程眼花缭乱,不如就着行动营还有余温继续在同个阵营训练。行动营旨在习惯养成,plus就是让习惯持续下去---我当初就想得这么简单,但是我没有预料到看似比行动营简单的任务,暴露出的问题更多。
清单主题营开始前就有每天的小打卡和每日一问做铺垫,有过半的打卡我心情是急躁的。完成了开心,没完成就急躁。有的小伙伴很可爱,比如有人写今天小日行录里要完成的是淘宝,买一条什么款式什么价位的裙子。这个挺有趣的,据不完全统计,女性花在网购的时间和精力确实不容小觑。然而我仍然没有把这些列到我的日行录里,我的思路是,我要养成的是固定要做的事情的习惯,所以我每天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清单主题营为期10天,每天看一本书写10条清单。一开始选书的过程是没有清晰的概念,我想主题营设置的目的,不仅在于提炼,更多的是引起思维的触碰,把那些听过的道理在阅读后通过自己的组合重现一遍。这么一来范围就变得很大,
选书的过程也是全凭感觉挑的。我找的书有人物传记、励志成长类、纪实类、小说类等。致用类的书,条理性清晰明显,其实是最好完成的。小说类文学类的作品,更多的靠自己的体验。有些体验年纪不到或者生活经历不到,很难引发感想。
这十天我经历了好几种状态:
第一天没有经验,以完成任务为先,就选了开营前就快看完的书,情节比较简单,要提炼出十个点问题不大。因为用手机看的,边看边做了简单的笔记,大致花了3个小时完成;
第二天写小说,日式文艺风格,人物事件和台词都很平淡,心理描写更是看得昏昏入睡,硬凑出来的;
第三天的书,章节分得比较清楚,全书围绕说话一个话题,写了4.5条之后也词穷了;
第四天纪实类,媒体行业从业者对实事新闻的分析,感觉看到了不一样的视角,更多的是follow了作者的观点;
第五天是培根随笔集,每一篇讲一件事情,基本就写写我看完文章的看法;
第六天致用类书籍,但又不是简单的告诉你做某件事的步骤,提炼也显得仓促不到位;
第七天终于换了书,原本定的是荒诞小说,走路上班时听了两天实在找不到头绪;
第八天-第十天,其实处于麻木的状态了,因为阅历有限,感悟来感悟去就那么点东西写,十点评论下来每点用50字表达清楚,有时候都凑不齐50字,基本作者都说完了。十天下来,人物传记大都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事迹写,致用类的比较好写,基本已经列好了点,然而不是列好了就能有感悟。因为实践不够,往往只能在作者写的两三个点中深入再做自己的感悟描写。你会觉得,写得顺利与否取决于选的书以及对话题的熟悉程度。从第五天开始,逆反心理很严重。就一直觉得写这些就是为了完成任务,知道自己是可以写的出来的。是可以完成任务的。书也都不看完,看完的部分要提炼出10个点又很难,或者话题跟之前的重复,深挖不出什么来讲了。看书也遇上了疲倦期,看书是为了完成任务,看得很毛躁,到最后反正凑来凑去都可以完成打卡,这么一想好像降低了标准。平均下来,我每天都是早上起床,中午午休,下班在外面吃完饭的时候这几个时间点看书,我也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完美主义。
另外一个是这期间我参加了日报组,每到周末是最没时间参与的。日报组的小伙伴们谁有空就上,挺令我感动,一天下来大家都很疲倦,还能这么坚持实属不易。
关于完成度:
完成度100%,自我满意度80%,不知是整体强度比行动营低些还是。看完书能挑出的点还是能满足基本要求,但深度不够,无法扩展出更多内容。基本格式为列点,再根据点扩写。
改进
我觉得这种专项训练,针对致用类的书籍,其实提炼这一项就弱化了。反过来,它每一章的内容,就像树枝开叉脉轮清晰地围绕主题展开,每一个段落都不会离主题太远。不至于像文艺类般引申出另外的内容。比如书都不会读,整本书围绕的就是主角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个情况跟我比较接近,写起来就有话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