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象声词,拟苍蝇飞舞声。止:停下。樊:篱笆。岂弟(kǎi tì):同“恺悌”,平和有礼。谗言:挑拨离间的坏话。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5]棘:酸枣树。[6]罔极:没有标准。[7]乱:搅乱、破坏。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8]榛:榛树,一种灌木。[9]构:播弄、陷害。
【赏析】
《青蝇》一诗谴责谗人害人祸国,劝告君子“无信谗言”。用苍蝇来喻指进谗者,借物取喻形象生动,十分恰切。诗作和盘道出了谗人令人厌恶的特点,进而认真地指出了谗人的危害,并在说理中劝诫读者,感情痛切,有理有力。
诗三章均以“营营青蝇”起兴,“营营”二字,把其四处乱飞、嗡嗡作响的苍蝇的可恶形象、特征和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三章中前两句仅最后一字不同,在回环复沓中情感反复叠加,让人似乎感受到苍蝇的反复骚扰、挥之不去,作者的厌恶情绪也随着无限强化。“樊”、“棘”、“榛”三字以点盖面,借典型位置泛指一切地方,代表苍蝇什么场合都凑热闹,肆无忌惮,可恶至极。诗篇的前半部,通过寥寥数字传神地表达了苍蝇的全貌,极具表现力。
然而,诗篇并非真的谴责苍蝇,作者只是借此指称进谗诋毁、造谣生事的小人们。在作者看来,他们形容丑陋、不择手段、无事生非、阴魂不散,用苍蝇来比喻,再适合不过了。而且,青蝇逐臭从不掩饰,而且大张旗鼓、赶也赶不走,而谗佞小人则总是躲在角落,趁人不备,装得道貌岸然。比较起来,他们连苍蝇也不如,秉性卑琐可恶,其令人深恶痛绝,比苍蝇尤甚。
这一比喻,形象而又厚重,深得后人认同。后来“青蝇”就成了谗言或进谗佞人的代称,在后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如李白《鞠歌行》中的名句“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等,与此诗的表现手法一脉相承,显现出了其强盛的艺术生命力。
诗篇每章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主张和论据,意义逐章递进。第一章是规劝正人君子不要听信谗言,此句为全诗主旨,为诗作开宗明义。第二章列出谗言的第一个危害,即搅乱国家间的关系,这是谗言在家国层面的危害,会引起政治纷争和国家覆亡。第三章指出谗言的第二个危害,即挑拨人际关系,使朋友知己互生嫌隙、反目成仇,这是谗言在个人层面的危害。而这两种不同层次的祸害,全在于“谗人罔极”,即进谗者阴险狡诈,没有安身立命待人的准则规范,阳奉阴违,出尔反尔,颠倒黑白。
在规劝君子方面,诗作可得到另外一个角度的解读:诗人在论述谗人危害的同时,倾其心力,为君子们指出了“止谗”和“除谗”的方法,即“止于樊”和“岂弟君子”。
正因谗者的无孔不入,作者主张应该多设几道篱笆作为“防线”。诗人言“止于樊”、“止于棘”、“止于榛”,不是简单的语言重复,而是有层层递进的意思在里面:第一道用柴禾秸秆,让进谗者望而却步,阻止大部分比较低等的谗人,第二道是带刺的枣树,阻止更加奸邪的谗人,第三道是密密层层的榛树,旨在能够阻止一切谗人。
这样一来,作者的防线层层深入,愈来愈密,以期达到良好的“止谗”效果。“除谗”的方法是加强修养,成为一名“岂弟君子”。因为,谗人都是在钻疏忽、愚昧、自私的空子,如果一个人充满智慧、道德高尚,并且大公无私,那么他不会被谗言所惑,也不会为谗言所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