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模型:触发-行动-奖励-投入,许多人看到的是拼多多的便宜,拼多多的假货,可是便宜的平台很多,都没有做起来。那么只有认清本质,搞懂拼多多的裂变模式,也就是上瘾模型,对于咱们来说才有参考意义。
商业原则都是高手设计出来的,外行永远看热闹,内行看的是门道。
01:允许用户占便宜
拼多多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推广的效果远远好于其他电商,这不仅得益于拼多多的社交资源,更主要的是拼多多采用的是允许用户“占便宜”的规则。其他电商对用户分享行为提供的奖励,不仅价值较低,往往还有额外的门槛。
上图是拼多多的推广有礼,从规则上可以看出,拼多多提供的奖励价值远远大于其他电商所提供的几块钱的奖励,而且还不需要新用户进行任何消费。
拼多多的砍价免费拿一度风靡微信,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参与过了,其规则体现的依然是允许用户“占便宜”的逻辑。
对用户来说,付费的就是不如免费的,免费的就是更具吸引力,更让人兴奋。
拼多多允许用户“占便宜”的理念实际,是将这些不消费的用户当做自己的推广资源。就像很多网游中的免费玩家和人民币玩家,免费玩家看似无法给游戏开发商带来利润,但其已经与游戏体验融为一体,属于开发商向付费用户所提供的游戏的一部分。
没有大量的免费玩家做“衬托”,人民币玩家的消费欲望又从何而来?
同理,没有大量“占便宜”的用户主动为拼多多进行推广,拼多多根本无法收获这么多的流量,销量也就更无从谈起。而这些“占便宜”用户所收获的权益,实际就是拼多多进行推广所花费的支出。
这种推广理念的本质就是将推广的费用“让利”给用户,受到物质奖励的用户自发的为企业进行推广,是一种双赢的策略。
02:注重物质奖励
做任务得奖励几乎是每个电商都有的玩法,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签到了。每个电商对签到的奖励都各不相同,但无外乎是虚拟币或积分。
而拼多多的签到奖励却是可提现的现金。
但是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拿的越多付出的就越多,因此与其他电商相比拼多多的现金并不好拿。其他电商都是签到完事,而拼多多的签到还要进行分享,在为拼多多拉来流量之后才能得到现金。
除此之外,拼多多的其他玩法也以现金或实物等直接的物质奖励为主。由此可见与其他电商倾向于用虚拟货币进行奖励不同,拼多多更倾向于直接进行物质奖励。
03:什么是上瘾模型?
拼多多玩转推广更注重流量自增长,其自信来源于已经设计好了上瘾模型。
尼尔·埃亚尔和瑞安·胡佛在《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一书中提出的使用户对产品产生上瘾依赖的模型,该模型由外部触发、内部触发、行动、多变的筹赏和投入五部分组成。
用户通过外部触发使用产品,在获得筹赏的同时也进行了投入,之后则经过内部触发再次使用产品,如此循环,即为上瘾模型。
把上瘾模型与拼多多的推广结合进行分析:
外部触发:别人通过微信分享给我们的推广连接实际就是一个外部触发,使我们接触到了拼多多的推广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参与其中,类似的社交推广其他电商也在玩,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
行动:或许此时我们还会心存疑惑,但在得知到这些东西并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的时候我们彻底投降了。
多变的筹赏:当我们看到参与拼多多的推广活动可以得到想要的商品或金钱的时候,我们就按奈不住自己的贪欲了。
投入:在被以上三板斧砍中之后大多数人都会乖乖的参与到拼多多的推广盛宴中来,一时间各种帮砍帮抢的分享链接通过微信疯狂传播。虽然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但是在参与活动时我们也投入了人脉、时间和精力等成本。而且我们投入的越多就越不愿意放弃,因为一旦放弃了,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不甘心啊。
内部触发: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拿到了心仪的商品,这种“占便宜”的心理是很让人享受。之后每当我们有购物需求的时候就会想起这种感觉,促使我们再次投入到拼多多的推广狂欢中。
上瘾模型是拼多多成功的关键,上瘾模型是整个推广活动的基础,只有符合用户使用心理的推广才是有生命力的推广,而拼多多则分别从重心、理念、模式三个方面强化上瘾模型,刺激用户的参与热情。
所以拼多多只用了三年就变成了独角兽,并且成功上市。不可否认,在商业丛林当中,拼多多的身躯已经渐渐长大,大到任何人都无法忽视他。
所有强大的物种都有可学习的地方
——白起阁 迷末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