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儒是宋联的学生,在理学方面,和文章方面著称于世,明太祖建文帝都是得力大臣,燕王朱棣攻入金陵称帝,拒绝起草诏书被杀,忠诚耿介之士。他认为文章应该为治理国家所用,明道立政,是其写文章的目的,论历史的文章,这两篇尤为代表
深虑论
是史论文的第1篇,纵横古今,立意高远 开篇提出,祸患常起于忽微以及不值得考虑怀疑的事情上,是事前考虑的不周详吗?他认为考虑周详是人力所及,而智力所不及者是天道。接着引用历代,更替的势力纵横古今波澜壮阔的论述,各朝代都以前朝,历史为借鉴,但其灭亡的原因都在所准备所考虑的之外,由此得出,智慧是人谋定的,而至老天的规律,却并非人力所及。最后指出古代圣人不是穷心竭力思考,谋划而是重视至诚大德的修炼。这乃天道。顺应天道,老天便会像慈母保护孩子一样,尽心尽力,不忍灭亡,即使后代不贤不孝。用比喻论证和反面假设的说法来证明德行修炼的重要性。最后一句,假如,不顺应天道,不培养道德而想永久保国,这在情理上尚不能说过去,何况天道,更不能允许。
开篇提出观点,祸患常起于人力所不及之处。接着引经据典,纵观历史,波澜壮阔得出,人力不及的天道。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最正面提出圣人做法,正确的是顺应天道,修养品德。最后反问假设一句,假如不修天道,保全绝无可能,何况不适应天道。 古人评论此篇,波澜壮阔,同时说清,尽人事和天心的重要性,白天是心和人事关系说的透彻。虽有迷信虚幻的一面,但加强帝王修养是治国之道,至此无他
豫让论
针对已有定论的忠臣义士提出自我见解,独到深刻。开篇对,士为知己者死,的句子重新解读.作为知己,是应当为君子竭尽智谋,消除祸患于未形成之时,保持国家稳定在没,没有苗头的时候,此乃知己报国,如果在祸患已经形成,然后以身殉国,嗯,国家已经灭亡,此乃沽名钓誉之作,不是真正的知己所为 接着论述,豫让忠臣不忠,的表现。提出欲让之死是忠诚的表现,但可惜的是他选择死的路径有不忠诚的存在。欲让临死前对其朋友说,我所做的极其困难,我要让天下有二心的大臣心怀愧疚,可见其忠诚,同时在临死之前对赵湘,子说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接下来一段对国士进行,辩驳分析 微笑: 举了同时代两个人的事例来说明,真正的国士应该在事件或换没有形成之前,忠言进谏无愧于心,接着论断国事的定义就是救国之士。假如他在国未亡之前向智伯进谏,志薄弱,不听则以身死表忠。也许智博因此醒悟,避免亡国也有可能那确实是忠诚义士。事实上,作为国士没有及时进谏,袖手旁观导致国国亡。之后才做刺客。实在不值得称赞。 结尾写到他固然不是国士。但那些朝三暮四之徒更不如他了
本文在见解上独出匠心,通篇都在说,处死之道不忠先扬后抑,深得春秋之法。真正的忠臣应该以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使君主和国家远离祸患,而不是用愚忠的方式来沽名钓誉。作者立论不俗境界提高用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反衬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严密的逻辑性并且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明朝王鏊《亲政篇》
因不满宦官刘瑾的专权辞官归隐,后明世宗即位,请他入世写了两篇奏章,辞谢归隐。本文及其中一篇。
开篇从易经说起,切入时弊:即上下不通,君臣交流不唱。提出建议,应设内朝之法 引用周代,汉朝,唐朝,宋朝,近处举例本朝先帝体察民情的旧历,古今贯通强调说明内朝之法上下沟通的重要性。接着提出具体建议和殷切希望,正面影响。最后以唐虞之治做结,给国君以希望,拳拳之心渗透在字里行间,结构严密,很有说服力。老臣苦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