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让知识成为每个人的力量

让知识成为每个人的力量

作者: 书剑飘零徐 | 来源:发表于2020-01-01 23:11 被阅读0次

    昨晚,2019年的最后一天,和往年一样,我认真地看了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受益匪浅。

    今晚,2020年的第一天,夜色里,寒风吹拂,灯光摇曳,昨晚的一句话在耳边响起:课程的本质是激发禀赋,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这句话让我激动和骄傲,因为,这些年来,我一直都是以此为目标,虽历经坎坷,但初心不改;虽脚步缓慢,但从不后退。正如今晚,在元旦的节日氛围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往学校走去。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

    对我来说,教室就是我流连忘返的酒馆,学生们的眼神就是闪烁的星光。

    今晚,我要向他们分享罗振宇演讲中的最重要的一句话。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流传甚广,妇孺皆知。然而,还有一句广泛传播的话:百无一用是书生。

    两句话矛盾吗?

    不矛盾,而且这种表象的矛盾,一旦你去深入思考,就会触及知识和力量的本质联系。百无一用是书生,这里的书生指的是书呆子,书呆子固然有知识,但,这只是一种呆滞的知识,只是一种记忆量的堆积。拥有盖房子的砖瓦,并不意味就一定能够盖出来房子,即便盖出来,也会有质量的差别,好的房子,历经风雨,岿然不动;差的房子,稍有差池,轰然崩塌。

    真正的知识必然不是呆滞的,而是灵动的,是知行合一的。

    查理·芒格说:我的剑只传给能挥舞它的人。

    这把宝剑就是知识,挥舞则是对它的使用。面对这把剑的人分两种,一种是会舞剑的,另一种是不会舞剑的。但,无论是面对哪种人,剑本身并没有改变,我们不能因为手持宝剑的人不会舞剑就否认了剑本身的力量。因此,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没有错。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书生是那种不会“舞剑”的人。那该怎么办?

    好好学习剑法。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固然没有错,但要更精确的表达,则是,对知识的正确运用才是力量。

    正是基于以上的理解,我才非常欣赏罗振宇的这句话:让知识成为每个人的力量。这不是在喊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带有方法论意义的目标指引,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内化,运用,让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力量。

    落实到现实的教学中,具体的情况则是,很多学生会花费大量时间背诵课本的内容,尤其是人文学科,很多人的认知还是,政史地嘛,背背不就行了。哈哈,作为一个长期研究高考的历史老师,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这种认知最少落后高考10年。现实的情况是,那些把“学习等同于背诵”的学生,尽管非常勤奋努力,但,一旦遇得考试,往往成绩不如人意。

    于是,他们愤愤不平,抱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我来应答:其实,学习是一件非常公平的事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把时间花费在背诵上,然后记忆了很多知识,这不就是回报吗?

    他们更气愤:那么,为什么我考试成绩这么糟糕呢?!

    我心平气和,古井不波,说:考试考查的是你对知识运用的能力,而不是对知识的背诵能力。即便是语文的默写,也不是简单的上下句对接,而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考查你对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

    勤奋却低效的学生最让人心疼,看着他们迷茫且无辜的眼神,我只能继续解释:你们所背诵的知识是在课本这个物质载体上,以陈述性语句的方式存在的内容。有具体的陈述,如某段时间发生了某一件事,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也有抽象的陈述,往往是一些概念,如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中的“近代化”就是抽象概念,你仅仅背会这三个字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你需要理解它的具体内涵,所有的抽象概念都来自于具体事物,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们知道具体事物是什么。“近代化“在经济上指的是工业化,继续追问,什么是工业化呢?机器大生产,工厂中使用的纺织机,长江上的轮船,铁轨上的火车,这就是工业化。只有理解到了这个层面,才能真正理解“近代化”在经济方面的内涵。

    学生们或许看到了一点希望,眼神中露出希冀之色:是不是理解了就可以做对题、提高成绩了?

    微微一笑,我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还需继续努力,理解了才可能正确运用,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要真正成功运用,还需要通过试题训练。

    学生们一幅焦急疑惑的神情。

    同学们,别着急,你们将来肯定会考驾照,学开车。开车简单吗?非常简单,油门,刹车,方面盘,走就踩油门,停就踩刹车,转弯就动方向盘。谁听谁都能理解,但,仅仅理解是不够的,必须反复的刻意练习,才能成为你的能力。学习亦是如此,你理解了这个知识,还需要经过试题环境的反复训练,才会真正掌握。而且,一定要注意,橘生淮北则为枳,橘生淮南则为橘,环境变了,事物本身就会产生变化。同一个知识,在书本环境中的样子你认识了,并不意味着把它放到试题的环境中,你仍然认识。有些你熟悉的朋友画一个妆或是换一件衣服,你就认不出来了,何况是千变万化的知识形态呢。

    有聪慧的同学仿佛已经开窍:老师,我们的目的是做对题,提高成绩,那就应该直接认识试题环境中的知识,而不是在课本的环境中迷失。

    我很欣慰,给这位同学点了一个赞:对,你已经触及到核心了,我要给大家的学习方法就是:

    在试题的环境中领悟和运用知识。

    有些同学明显有点生气:那我们还要课本干什么,高三复习不经常说要“回归课本”吗?

    只要有争论的精神,就不会有解不开的疑惑,我继续说:首先课本是前奏,我们对知识的学习必然是以课本开始的,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那就像你永远在驾校的固定场地开车一样,然而,你学习开车的意义不能局限于此。再者,所谓的“回归课本”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如果你不是带着问题回归课本,那么,你看到的很可能还是以前的风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反复了很多次,除了背诵上的进步,实际能力并没有太大提升。因此,一定要在试题环境中思考知识,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运用过程,然后带着疑问或是新的认知重新审视课本,只有这样你才会实质的进步,唯有这样,“回归课本”才有意义。

    看学生们的疑惑慢慢解开,我很高兴,我会将把自己的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但,我仍然要带着期待的眼神对他们说:

    我的剑只传给能挥舞它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知识成为每个人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bg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