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上学读书,学过不少知识和道理,但知识对于每个人的影响却因人而异,结果也是千差万别。有人视知识为珍宝,利用知识改变人生,最终走向人生颠峰。有人饱读诗书,最后却发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悲叹。而更多的人,却是面临着一个巨大的人生困惑,如何把知识转化为人生的力量。
我自己就一直陷于这样的困惑当中,也越来越多地思考这个问题,不过问题的答案似乎越来越清晰。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人生的力量,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根本是要创造实践知识的机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人生实践当中来。
实践知识的机会其实是无刻不在的,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所有认识事物的人类活动都是我们实践知识的机会,大到我们探索宇宙,思考解决人类生存问题,处理国际社会关系,小到我们处理个人情感、生活、工作问题,以至于我们此时此刻如何写下自己的思考、如何说一句话。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更多地只是把知识实践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来,但是我们仍然是常常觉得不知道可以如何使用知识,为什么?
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
绝大多数人一直以来都是习惯使用经验去解决问题,经验包含了知识,当然也有很多是错误的知识,使用经验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是比较轻松的,我们是没有感觉到我们在使用知识的。
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习惯了潜意识做决策,我们的大脑根本就没有调用理性脑去使用知识。
当我们长时间形成了依赖经验与潜意识去判断和决策的时候,知识就离我们的生活实践越来越远了。
大脑神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依赖经验与潜意识去做判断和决策时消耗能量较少,而调用知识启用理性脑思考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但生存的本能需要尽可能节约能量,所以,使用理性脑思考实际是违反生存本能的行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习惯使用经验和依赖潜意识的原因了,这是人的生存本能所决定的。
我发现一个人想获得进步,在很多方面都是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要同人的本能去做斗争,就是要去克服人的本能。
那一个人究竟能不能真正克服本能,调用自己的理性脑呢,这个就需要刻意练习了,直到我们的理性脑被训练得足够强大。调用理性脑有意识地去使用知识就是这样一件需要刻意练习的事情。
关于如何运用知识,我最近在重读李叫兽的一篇文章《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文章中他分享了如何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的观点: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思知识之间的多种用法;
尝试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我觉得这三点就是很好的刻意练习使用知识的方法,文章对每一种方法都举了例子详细地解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这篇文章。
让我印象最深刻地就是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他提到说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他都会停下来去寻找联系——看看有什么其它的现象是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的。比如,“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化的信息”。当他看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他就开始思考哪些现象用这个理论可以解释。
他首先想到了一些经典的文案内容,比如苹果的早期火爆产品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里”就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更加视觉化。还有诸如“能拍星星的手机”等视觉化很强的文案。还有一些传播甚广的理论,比如雷军的”风口之上,猪也会飞“就是更加视觉化地表达。
近期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尝试着使用这个方法刻意练习如何主动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最近学到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理论叫做结果偏见,其概念解释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人获得了成功,就会立刻认为他过去所有的行为都是那么地有道理,可成功者自认为的那个经验,也很有可能是他没有获得更大成功的那个绊脚石。
我就在想,平时有哪些判断我们可能是陷入结果偏见的。我想到的第一个例子就是,加多宝是凉茶领导品牌,销售额从1亿到100亿,很多不同的咨询公司,既有做品牌营销的,也有做企业管理培训的,都在自己的宣传文案里提到这是他们的成功案例。也就是说,这些咨询公司都想告诉潜在客户,加多宝的成功是他们的品牌咨询或是管理咨询发挥了作用。但如果,我们真的因为这些成功案例就相信这些咨询公司一样可以帮助其它的企业或品牌实现同样的成绩,那我们可能是犯了结果偏见了。
还有,我们读到某一篇文章觉得写得很好时,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作者写作水平很高,而实际上可能是这个作者也是刚好这一篇文章发挥得比较好,他之前的许多文章都很一般般。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结果偏见呢?
我的大脑又搜索了好久,没能搜索出其它更多例子也是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的。
所以想想,刻意练习并非容易的事情,或许这也和我本身的输入积累太少有关。
但是,培养自己使用知识的习惯,除了输入积累,更重要地是要进行刻意练习使用知识,假以时日,我们的大脑便能够形成一种习惯,会主动使用理性脑去调用知识,如此,我们学过的知识才有意义,知识才有可能形成改变人生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