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企业里经常听到两种心态——“打工者”心态和“主人翁”心态,在多数场合里,我们提倡的都是“主人翁”心态,大多数人也认为“主人翁”心态才是企业所认同的、在企业里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主流心态。打工者心态的表现之一大概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做本职工作内的事;而“主人翁”心态则多半被理解为:在做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操心公司范围内别人的事,甚至操心着公司领导操作的事,诸如公司战略方向、业务范畴、市场冲冲击、人员稳定等。在公司内部,持后者工作方式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高评价。
我认识一位国有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他本身是企业党群部门负责人,但是他除了把党群部相关工作做了外,经常操心的是公司战略如何规划、组织结构如何调整、人力资源如何优化等,有段时间和见到他,他说他最近在忙建立公司的项目管理体系,我问他这不应该是项目管理部门应该做的事吗?他说,领导觉得其他人做这事不放心,所以交给了他,而他给我的感觉除了“我能力比较突出”外,还有一种明显的“我就是有主人翁精神”。
我的一个朋友,他目前是某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工作中,他秉持的心态是强调自身业务认知水平保持在行业前端,妥善管理团队、开发市场帮公司获得利润。简言之,就是公司付给他合理的薪资待遇,他做好职责范围内工作,并不断提高自己专业能力,进而扩大公司业务影响力,帮助公司获得更多利润。一直以来,这种工作心态帮助他很好地管理着他的团队,并且为公司创造了较好的利润,也帮助他和他管理的团队成员取得了有效的成长。然而,最近他的一位领导在和他谈话过程中认为他“缺乏协作精神”、“缺乏主人翁精神”、秉持的是典型的“打工心态”……朋友说,这和他对自身的评价严重相悖。
事实上,在我看来,今天我们讲的主人翁精神就应该是我的这位朋友的工作心态,具体讲就是,公司内部各个岗位的人各司其职,一同把工作做好。至于他的领导“批评”他这样是缺乏主人翁的心态,在我看来,实际是对主人翁心态的错误理解,或者说是在现代化企业治理体系成为主流导向下的一种“作坊式”管理的重现。
我们可能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曾经有个名校毕业生,刚入职华为一个月,就给任正非写了一封“万言书”,大谈华为的战略发展、市场谋划、业务布局、科研方向……任正非看后批示:“此人如果有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我们会不会觉得这位名校毕业生很冤枉呢?他明明是站在公司的角度想问题啊?!而任正非这样的批复,是不是说明他在扼杀“主人翁”精神呢?!
工作中,我在给客户提出意见时,通常每一个意见,有些是我和和我的团队成员深思熟虑并分析后的最优结论,有些是我基于过去有效经验提出来的,但我通常都会补充一句“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具体情况仍需要各位领导全局考虑”,这并不是在推卸责任,或者说“废话”。本质是,在我看来,我们对别人的事“指手画脚”,通常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放到企业内部,如果一个人没有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时时关心那些和自己无关的事情,这并不是主人翁精神的体现,其本质是吃瓜群体心理的流露。要真是为公司好,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对公司极大的贡献。
今天,任何一个稍微上道(基本过了生存期,能够较好活下来)的企业,都是一个有机体,各个岗位的员工首先要做的就是各司其职,尽自己的责任,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工作能力。那些不靠谱的评论和建议,除了浪费领导的时间,没有任何好处。如果鼓励大家都用这种方式关心企业,一个一万人的企业一年下来,老板往往能够收到一万封这样的建议书,他就算放下手中全部的工作也读不完。
事实上,社会中以这种方式显示自己主人翁精神的人并不在少数。我们在北京打出租车的时候,会发现这些出租车司机都特别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大家都是“如数家珍”,总有一种国家领导人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的就能更好治理国家的“自信”,但是我发现其中很多司机的车常常是脏兮兮的,有些连安全带坏了也没修,座位破洞了也没有管。同样的,如果我们在深圳,出租车的体验就完全不一样,车子通常都收拾得非常干净,但司机基本不和你聊天,聊天也是聊一些生活中的琐事,而且大部分时间是一路无话。但是从个人的工作角度,谁更关心国家的命运呢?简言之,一屋不扫,不谈扫天下。
事实上,在华为还有一个给任正非写“万言书”的博士毕业生,这位博士到华为工作不久后,给任正非写了一封《千里奔华为》的“万言书”,之后却受到了提升。据华为内部人讲,这位博士的这封信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以一个新员工的视角来谈问题和改进建议,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站在“主人”的角度思考公司战略。
所以,今天,一个人要把自己当成主人,形成主人翁意识,在我看来,应切实做好以下两点:其一,当自己的利益和企业利益矛盾时,知道如何平衡这个矛盾,具备全局观和大局观;其二,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当成是对自己的历练,而不是应付上面交待的任务,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将工作做到极致。(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