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无处不在。
审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来探讨,有时候却会让追求美的人,对文字望而生畏。然而要将一件事情想透,没有理论的基础,显然又会有些力不从心。
举一个例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何翻译?
普遍的翻译是:“苍天之下沒有一块土地不是天子的辖地;四海之内沒有一人不是天子的臣民。
后来有人读了《孟子》.卷九.万章上.第四章
发现孟子却否认了以上的翻译,他认为这首诗,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天子因为王事不能侍奉父母,因为天下之土之民都是君王的事”
究竟孰是孰非,未有定论。
我们只能从美学的角度来认知这一矛盾。
众所周知,美学是继承哲学精神,以超越“美”本身思想的思想,俯视“美”的现象和规律,并指导人认识和创造美,从而开发美学本身的理性部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典统治阶级的思想,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同样占统治地位。相比道家美学而言,儒家美学的阵容磅礴而强大,在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儒家美学的整体特点,无非是认为美感是一种快乐的情感,无非是肯定纯美又强调更高的美学要求,仁义道德美,无非是对审美主客观属性辩证关系的认识。
这种辩证关系的具体展示,既包括审美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包括心情对审美的影响。
是以,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所有阅读的过程都是再创造,按照孟子的说法再读《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自然发现意思完全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