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9┃信托?通道?表外?《理性的非理性金融》中的知识点

读书9┃信托?通道?表外?《理性的非理性金融》中的知识点

作者: 漫读好时光 | 来源:发表于2024-05-04 14:42 被阅读0次

最近,一部反映金融行业的现实题材大剧《城中之城》正在央视热播。故事的起点是深茂银行分行行长通过远舟信托的通道业务,将10亿理财资金通过表外业务违规放给嘉祥实业进入资本市场对抗外资的做空。

这里不谈剧情是否符合现实情况,对于我们金融外行,看到这儿可能会摸不清头脑,信托、通道、表外、做空……这些都是啥?正好在图书馆借了这本《理性的非理性金融》,一些基础的金融概念在书中都有涉及,寓教于乐,读书、追剧两不误。

关于本书

在金融市场中,资产泡沫、金融欺诈、金融危机等不理性现象随处可见,层出不穷。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人又离不开金融,存款、贷款、理财、投资……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涉及,所以掌握一些金融基本知识很有必要。

《理性的非理性金融》是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助理院长王健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建树讲席教授余剑峰撰写。对于书名的选取,作者希望通过揭示金融表象背后的逻辑和规律,帮助读者理性地看待金融市场中貌似不理性的现象和结果。

金融资产

现代金融市场已经演变成一个包罗万象、相互依赖和影响的立体网络:从传统银行的存贷款,到债券、股票、保险,再到外汇、黄金等贵金融交易,以及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资金通过这些金融市场在全球不停的运转。

金融并非新生事物,它起源于人类的储蓄行为,并贯穿于人类大部分的发展历史。尽管现代金融形式千差万别,但最基本的功能依然是金融中介,即在储蓄者和借贷者之间搭建资金融通的桥梁。

储蓄工具或媒介有很多:银行存款、债券、基金、股票、黄金、房地产……,这些都是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本质是在未来能带来金融收入的权利,比如存款和债券的利息收入、股票的分红、房子的租金等,因此资产价格最终由未来的收入决定。金融资产的具体实物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背后所代表的债权和债务关系被认可,并最后可以得到兑现

资产泡沫

前文提到资产价格由未来收入决定,而未来收入有两种形式:分红、未来出售价格。对于未来的价格,人们的预期会有巨大差异,各种非理性因素会造成非常大的价格波动。

资产泡沫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18世纪英国南海公司股票泡沫、2000年美国互联网股市泡沫……房地产市场也泡沫频发,1991年日本、1997年香港、2008年美国……

资产泡沫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未来预期的差异性,二是预期在长时间内形成自我循环,被反复加强并形成一致性预期,泡沫就被越吹越大,最终被突然吹爆。资产泡沫的成因并非单一因素,除了投资者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还有市场中不合理机制的推波助澜。

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承担金融媒介的职能,提供资产的期限错配服务和流动性服务,比如商业银行短存长贷就是解决存贷双方的期限错配问题。

另外,由于时间错配,市场上会出现卖家多、买家少,或者卖家少、买家多,供需失衡会造成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严重时甚至出现市场上只有卖家或只有买家而无法交易的现象,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性冻结

在此背景下,经销商(dealer)这种金融机构或者角色应运而生,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等握有大量资金的金融机构即承担该角色。通过金融机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资金流动效率,但同时这些机构承担一定的金融风险,一旦风险没有被有效管控,不仅是单个机构的倒闭破产,可能还会引发连锁反应,爆发金融危机。

金融欺诈

本书一个特点是提供了很多现实案例,比如美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麦道夫庞氏诈骗案:该骗局持续了超过20年,涉案将近650亿美元资产。早在1999年就有人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举报其可能存在欺诈行为,而直到2008年12月,美国FBI才逮捕了麦道夫,最终在2009年6月,麦道夫被判处150年监禁。

麦道夫被捕后承认他从1991年就开始进行庞氏诈骗,高额回报诱惑(20%甚至更高)、伪造交易记录(实际资金没有进行投资,而是存在银行供其挥霍)、不合理的回报数据(基本没有波动)、麦道夫个人光环(曾被任命为纳斯达克非执行主席)、饥饿营销策略(减轻了资金赎回压力)等多方因素让麦道夫的庞氏骗局持续了超过20年。

而骗局被戳破的原因也很意外,注意麦道夫被逮捕的年份: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空前的资金压力,麦道夫的很多顾客不得不撤资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亏损,至此这个华丽泡泡才被戳破。如果没有这场危机,麦道夫的骗局可能到他去世也不会被发现。

金融诈骗和危机的源头是信息不对称,即不同市场参与者拥有不同的信息。现实中,金融市场存在着比其他市场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不仅个人,专业人员和机构也一样面临类似问题。比如上述案例中麦道夫的客户就不乏大量的金融业内人士。

影子银行

商业银行是人们最熟悉的金融机构,是唯一可以吸收公众存款的机构。银行在传统的存放贷业务中提供三个重要服务:信用转换、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同时银行也面临挤兑的风险。

为了降低系统风险,政府设立央行和监管机构进行金融市场的管控,如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银行挤兑问题,但同时,监管会增加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获取利润的本能让金融机构有绕开监管的冲动,影子银行应运而生。

本书第五章讲述了美国和中国影子银行的情况。中国影子银行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传统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非金融机构的影子银行业务、民间借贷,其中银行表外业务是最重要的部分。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是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起来的最常见的表外业务,文章开头提到的深茂行10亿理财资金就是通过表外。

所谓表内、表外,是相对于资产负债表而言的财务概念。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存款和贷款必须在负债和资产部分明确列出,因而对于银行,存贷款属于表内业务。相对的,表外业务是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够引起当期损益变动的业务,比如担保承诺、代理服务、中介服务等。

现在人们对于理财产品已经很熟悉了,出于对银行存款的惯性认知,储户往往会忽略理财产品的风险。区别于存款,在理财产品发行过程中,银行只起中介的作用,最终投资风险是由储户自己承担的

上图是书中对中国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业务的简单比较。图中实线代表传统银行业务的资金流向,虚线表示影子银行的业务模式。由于理论上影子银行业务中储户承担违约风险,因而这些业务成为表外业务,不必接受央行关于存贷比等规定的限制和监督。

大部分人对于信托比较陌生。信托业务涉及三方: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

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信托依法成立后,信托财产即从委托人、受托人以及受益人的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运作的财产。信托公司就是主要经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其金融牌照需要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城中之城》中的远舟信托就属于这类机构。

本书在美国影子银行内容中介绍了两种业务模式:结构性投资工具(SIV)、通道(Conduits)。SIV主要通过发行资产抵押商业票据筹集资金,主要投资到证券化资产上。通道则是负责制造证券化资产的机构,主要通过收购像房地产贷款等资产进行打包,再分割出售给机构投资人。

以上美国的模式理解起来可能不太容易,上网查了一下,通道业务说白了就是资金方(一般为银行、保险资金)借助通道方(信托、证券、基金、私募等)设立通道载体(有信托计划、私募产品、资管产品等),实现监管不允许或有疑问的投资。

作者还比较了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差异,比如美国影子银行的核心是资产证券化,而中国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多数是和债券性质接近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中国的影子银行更像美国影子银行中的货币市场基金。影子银行有利有弊,相应的管控也逐步加强,对影子银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阅读书中第五章内容。

10种行为偏差

传统金融学理论假设投资者都是理性的,理性投资者收到新的信息后,会用贝叶斯法则去更新对未来事件的预期。贝叶斯法则是概率统计中应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对有关概率分布的主观判断(即先验概率)进行修正的标准方法。

而行为经济学家发现,现实中人们在决策时往往并不遵循贝叶斯法则,而是给予最近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以更多的权值,在决策和做出判断时过分看重近期的事件。这种对经典模型的系统性偏离称为“偏差”。由于心理偏差的存在,投资者在决策判断时并非绝对理性,会存在行为偏差,进而影响资本市场上价格的变动。

书中介绍了行为经济学中比较常见的两类10种行为偏差

预期偏差:

1)  可获得性偏差

    2)   有限注意力偏差

    3)   代表性偏差

4) 锚定效应

    5)   过分乐观和自信

风险偏好偏差:

    1)   依赖参照点

    2)   厌恶损失

    3)   对小概率事件的放大

    4)   心智账户

    5)   多次赌博中的风险偏好

本书不仅介绍了上述非理性的行为偏差和案例,还介绍了如何利用市场的非理性,通过这些行为偏差推导出各种投资策略,但这些策略主要针对的是机构投资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阅读书中第四章内容。

结语

本书既有基础知识点,又提供很多现实案例和分析,除了前文提到的,还有比特币、P2P、1907年美国银行挤兑危机、量化交易危机、跌停板改进制度等等。对金融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不错的入门读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9┃信托?通道?表外?《理性的非理性金融》中的知识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eh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