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孩子清除障碍之亲密关系31

为孩子清除障碍之亲密关系31

作者: 井蛙看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23-09-11 06:23 被阅读0次

         

          第五部分做更好的自己,提升沟通质量
            你会爱上谁,早已命中注定
            很多人在恋爱时可能会发现,自己总是倾向于爱上某一类型的人,或者总是陷入相似的亲密关系模式中。比如,有些女人总是会爱上控制欲很强的男人,尽管觉得被控制是一件让自己很不舒服的事,可是就算结束了这段关系,下一段关系依旧找了一个控制欲强的男人;有些女人很喜欢大叔,总是抵抗不了成熟大叔的魅力;有些女人总是被出轨,明明想找一个靠谱的男人,可总是走向被出轨的结局。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冥冥之中你会爱上谁就像命中注定一样,似乎是一种逃不开的宿命,总在不断重复着。
            强迫性重复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个体强迫性地、固执地不断重复某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活动,或者创伤性的事件或情境,包括不断制造类似事件,反复把自己置身于类似创伤处境,让自己不断地重温某些痛苦的体验。
            弗洛伊德在1920年发表的论文《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了强迫性重复这个概念。他在一个两岁孩子的游戏中发现,当母亲走开时,孩子会把他最喜欢的玩具从小床上扔出去,又会哭闹着把玩具捡回来。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将玩具扔出去,如此反复多次,看起来像是在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弗洛伊德对这个行为产生了好奇,他认为游戏是遵循快乐原则的,为什么孩子要制造这样与快乐相悖的情境呢?他经过分析认为,实际上这是一种充满“掌控感”的游戏,因为孩子无法不让母亲离开,就把玩具当成了母亲的替代品,通过不断扔出去、捡回来的重复行为,来模仿母亲离去和回来的过程。
            丢掉玩具再捡回来的这个过程是孩子可以掌控的。孩子复制出一个包含“离去”的类似场景,在这个新的场景中,孩子得以掌控事态的发展。
            我们在寻找伴侣时,总是会寻找那些与我们的异性父母相似的人,因为这是我们人生最初的关系模板。当然,也可能会找一个与他们完全不同的人,但是经年累月,我们会发现,对方跟自己的异性父母越来越像。
            比如,一个从小经常目睹父亲家暴的女孩也许会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找一个温柔体贴的老公,绝对不能有家暴发生。她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一位脾气特别好的老公,从不与她发生争吵。不过,可悲的是,结婚五年后,老公对她动了手,家暴在她身上重新上演。
          一个女生在经历了父亲出轨后会觉得男人都是不值得信任的,带着这种信念恋爱,她也遭遇了背叛。一个从小在父母争吵的家庭中长大的人,虽然无比讨厌争吵,但却控制不住总和伴侣发生无休止的争吵。如此种种,就像中了魔咒,一个人越是想极力摆脱,却又容易陷入这种重复的创伤性情境。
            我们后天形成的行为模式、关系模式以及对自我的认识都来自早年与重要养育者之间的客体关系。换句话说,我们曾经是怎样被父母对待的,会被我们在生理与心理层面全盘吸收,在成年后,我们会不自觉地采用早年习得的自动化反应模式,下意识地引导别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很多人总是被某种类型的人吸引,这背后藏着的是某种熟悉感,就像遇到家人的感觉,这让他们难以分清什么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什么又是他们儿时的记忆。“熟悉”与是否喜爱或舒服无关,那种熟悉的模式既可能是他们喜爱的,也可能是他们想要逃开的。
            这种现象,被很多心理学家解释为“熟悉带来的舒适感”。也就是说,我们感到自己被对方吸引是因为从对方身上捕捉到和自己成长背景中重要关系模式的相似点,这种熟悉感在不知不觉中引领两人越走越近。
            他们不可抗拒地被那些人的一些特质吸引着,即使那些特质曾出现在他们父母的身上,并对他们的童年造成了伤害。但他们依旧会下意识地重复早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这并不是说他们想要再次受到伤害,而是他们想要掌控自己童年时无法掌控的情境,让自己能够有机会去改变那个令人厌恶、痛恨的父母。在熟悉的场景中用自己熟悉的模式去应对问题,会让人更有安全感和掌控感。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些行为都和孩子不断“扔玩具”的重复一样,是一种想要“掌控”过去创伤的努力,是一种“重写历史”的努力。只不过长大以后,比起玩具,我们更多会选择新的人来重构类似的情境。
            但在临床经验中,学者们发现,尽管弗洛伊德认为人们重复的目的是重获掌控,但现实中,人们几乎无法如愿。强迫性重复导致了更多的受难,有时是受害者自己的受难,有时是身边人的受难。
            世界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巴塞尔·范德考克把这种现象称为“对创伤的成瘾”。他认为,当他们不将自己置于重现创伤的活动中时,就会有一种模糊的恐惧、空虚、无聊和焦虑感。他多年研究对创伤的强迫性重复行为,提出了针对强迫性重复的治疗思路与建议如下。
            强迫性重复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会给个体提供一种暂时的掌控感甚至愉悦感,但最终它会带来持久的无助感与失控感,还会让个体主观上感到“自己是有问题的”。比如,个体认为,“我一定有什么问题,才会让这样的不幸一再发生在我身上”。而对强迫性重复的治疗目标则是让个体重新获得对当下生活的控制力,停止重复创伤的行为、情绪以及身心反应。
            1.回到创伤的源头,承认它们
            巴塞尔认为,强迫性重复中有一种类似成瘾的特质——我们无法摆脱明知道对自己有害的人和事。他指出,是潜意识对于最初痛苦感受的否认和回避带来了无意识的行为上的重复——痛苦不会消失,如果我们不去承认它们,它们就会从我们的行为中渗透出来。 所以,要想摆脱这些具有成瘾特质的行为,关键是去承认痛苦。
            经历过创伤的人需要了解、体会自己所经历的创伤,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并不等于创伤重来。当我们通过描述过去的创伤,把创伤定位到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就能够把此刻的压力和过去的创伤区分开来。 这就是巴塞尔说的,通过对当时事件的描述和讨论,我们对此时不由自主的重复行为产生了意识层面的控制。
            然而,尽管描述当时的创伤事件是治疗强迫性重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部分,但贸然回忆、谈论过去有可能激发二次创伤。因此,在揭开过去创伤的根源之前,我们需要对目前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控制。
            2.建立安全信任的关系
            巴塞尔提出,强迫性重复的病因和治疗,从根本上说都是基于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依恋安全程度。因为经历过不安全的依恋,所以我们变得过度敏感和紧张,容易采取撤退和攻击的方式来过度应对人际关系中的一些信号。当个体采用了自己在最初创伤事件中习得的行为方式来面对当下的处境,很多时候就复刻出了当初的结果。
            要想修复过去的创伤,我们必须和另外一个人建立起安全、紧密的连接。一个安全依恋对象的存在能够给我们提供必要的安全感,我们才会敢于去探索自己的生命经历,打破内心的自我隔绝。正是这种隔绝把之前的我们困在重复的模式里,我们无法接受更多新经验去发展出新的、更健康的人格,从而把自己困在了过去。
            在建立起这样的安全依恋关系后,我们才能够逐渐地迈入新生活,用新的视角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尝试使用新的行为模式,带来新的关系模式。
            有了这段关系作为安全感的底线,我们能够探索过去和现在到底发生了什么,认识创伤的源头,安全的依恋关系是人们回到创伤源头的前提。
            有些人很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个让自己信任的伴侣,无限包容自己,在生活中完成了自然的治愈和成长。可没那么幸运的人,如果想要走出创伤,可能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一段安全的咨询关系也能帮助人们降低创伤的影响,减少各种强迫性重复的行为。
            3.建立新的认知,改写过去的故事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过去只是意味着过去的知识而已,而且大部分事已经想不全了。我们今天去讲过去,讲的是对过去的记忆,并不是真的过去,而且我们会以现在的自我贬低的方式去重构过去。 比如,你现在觉得人生不顺心、不够好,就会由这个立场解释过去的很多体验,将它们都解释为不太好,如果你改变了现在的自我判定,那么你的过去也会发生改变。过去是很有价值的资源,如果我们现在有新的知识或者自我欣赏的立场,那这些体验就会造就对未来的无限可能性的指引。 所以,我们需要对过去的经历建立新的认知,去改写过去的故事。
            叙事疗法认为,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是有故事的,而故事似乎也是一种认知。当我们讲述自己生命故事的方法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也会改变。故事的讲法有好有坏,好的讲法有助于我们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
            不要一味地觉得过去决定着现在和未来,其实现在也可以影响过去和未来。正是我们现在对于自我的定位,影响着我们对过去的解释和对未来的规划,这个自我定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由当前的缺失所产生的体验。
            我们在改变认知的同时,其实也就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世界。
            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和这个世界产生关联,实际上并非只由这个世界决定的,也由我们的成长史和此刻的意向性决定。 例如,你此刻重新塑造你跟伴侣的关系会让你们的关系变成另外一种关系,你此刻的调整就意味着一种新的关系的产生。叙事疗法中改写过去的故事的方法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已经有能力重新书写出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当我们带着自我觉察去经历强迫性重复时,新的体验会产生,然后一点点覆盖旧的体验,获得新的成长,也就能慢慢打破强迫性重复的行为,进入全新的亲密关系模式,夫妻两人的沟通模式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这是本书中,最触动我的一节了。真如醍醐灌顶,具有启发性。接纳过去才能放的下,重塑自我才能获得新生。

            君子求诸己,小人长戚戚。今后的人生想要有所突破,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加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孩子清除障碍之亲密关系3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fs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