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春日的午后,我巧遇了《相约星期二》。
其时,它静静地躺在图书馆泛着檀木香味的书架最高层,橘黄色的封面简约而清幽,满布摺皱的书页泛着墨香。“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就是除了书名外,封面所能看到的文字。
我反复默念着这句话:“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一刹那恍恍然地在我眼前铺展了一个充满哲理的审美现场,我被之深深吸引。我相信,这是一本好书。
这里讲的是一个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
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恶病缠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陪伴着老师,聆听他最后的教导,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教导汇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瞩目的文集,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还著写了一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则是另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不仅震撼着作者,也凭借着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
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
于是,我静静地坐在图书馆门前的石凳上,展开了《相约星期二》的扉页……。
手捧着满泛墨香的书,一页一页地细细翻阅,走进了14个奇特的星期二,遇见了一位名叫莫里·施瓦茨的老教授,他一生中的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上一次,授课地点就在他家里书房窗前,他在那儿可以看到淡红色树叶从一棵小木槿上掉落下来。课堂上不需要课本,只有一个学生。
更重要的是,老教授的生命已经随着课程的进行而接近尾声,课程的最后一堂课是葬礼,他的课程的内容讨论的正是生命本身——如何活着?如何面对疾病?如何面对死亡?生命真正值得重视的是什么?
他在生命的绝壁居高临下地俯视众生,以自己生命本身来演奏这段最后生命的乐曲。
于是,我看到了这位患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逐渐失去活动能力的老人,在生命渐渐走近尾声时开出的灼灼之花……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面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这也正是这本书最吸引人以及耐人寻味的地方。
而在书中,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
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应该尽情体会个中滋味,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心的,你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嫉妒,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否则,你就要患得患失。
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可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
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间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现在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
不过,合上书,就像关闭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
对于如何活着,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
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他要他挚爱的学生记住一个重要的哲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还会有幸福吗?
随之,一段真诚而睿智的话语响于我的耳畔: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
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利。
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你能理解吗?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活在当下,去行动!
我被这段话深深地打动,透过纸缝间的文字——我知道逐字逐句都是老人生命的精髓,一颗心突然像被洗过了一样变得清澈充盈起来。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序言中所言:“这真是一门深刻的大课了。环顾我们四周,有的青年或漠视青春,或炫耀强壮;有的中年人或揽镜自悲,或扮演老成;有的老年人或忌讳年龄,或倚老卖老……实在都有点可怜,都应该来听听莫里老人的最后课程。”
透过这样的文字,重新审视我们的年华岁月,我发现,我们所缺少的恰恰是这种豁达的“拒绝”与“接受”。
我们是否越来越害怕长大,害怕长大的压力、害怕俗世生活的压力?我们是否永远都在缅怀已然失去的过往岁月,并且又在担忧下一段岁月又将怎么过?担心梦想正一步一步地从我们的生命中远去并最终忘记了梦想是什么?
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活在当下,去行动!
我深信,《相约星期二》正是在这时候站出来拯救我们的。
他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从最初的颓然冷漠、毫无意义的奋斗,到最后获得透彻而丰盈的生命观,开始一段积极的人生。
他把听课笔记整理交付出版,就是现在的《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莫里老人在气若游丝的呼吸中,却奇迹地绣口一吐,充盈了一个时代的生命。
这是一门生命的课程,我相信,它的课堂将会越来越大,并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温热跳动的阳光,它永远没有终结的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