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身边人都会意味深长的看着我笑笑,说:抓紧时间玩吧,好日子快过去了!我看着觉得他们的笑容里带着苦,带着神秘,带着无奈……这压力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自己即将全身心的被“绑架”?来自和邻居学霸的比较?还是来自自己内心对未知的恐惧?
如果家长自己都没有想清楚,就霹雳吧啦的把压力转向孩子,我想,这样没有目标的未来一定是昏暗的。家长自己首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为了自己树立了几个原则:
原则一:检验养育方式的标准:身心匹配的成长才是最有效的成长。
一个比较完整的家庭教育理念里涵盖了多项内容:
身体条件
心理健康
内心的平和知足,不评判,不比较孩子
赋予欣赏艺术美的精神动力
群处不焦虑,独处不焦虑
交友的理念
享受亲密关系的能力
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来到世界上是奉献人类的,使得整个人类得以继续生存
在这么多项内容里,如果我们只关注孩子的身高体重,有没有比别人的孩子多学点技能,在比较中评判孩子够不够优秀等等,是绝对以偏概全的。所以,家庭的教育理念有没有明确,父母的步伐是否统一,都是家长应该做好的功课。
原则二: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孩子的身心发育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和需求,所谓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就是做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事。在幼儿园大班这个时期,应该让孩子更加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增强自我效能感,让他们从多方位的认识外在世界中体验到自我完成的成就感。这其中还包含了一件重要的事:Real Play 真正的玩!让孩子自主的,没有过度约束的玩,在玩中发展他们的创意、社交沟通和情感成熟。
孩子成长中要学习的三类知识:命题类知识,运用与实践的技能,情感在日常生活中的发挥和交流,在畅快淋漓的玩中可以得到同时发展。
原则三:家长的责任是做选择。
在陪伴教育和机构教育之间的取舍,在孩子的需求和他未知的外在世界之间的权衡,在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和什么压力都不给之间的权衡。
明确了原则再制定一下具体做法:
1.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每天陪伴自主认字读绘本,周末去图书馆借阅,熏习。
2.每天国学经典的共同练习
3.大班下学期尝试开始幼小衔接课程熟悉拼音
4.在平时的陪伴和玩中培养学习的内在动力:抓住兴趣点,找到成就感
最后记得,用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实践检验这些原则是否需要调整,而不是拿他们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评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