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电影《比海更深》,是枝裕和导演。
聊是枝裕和的电影会有一种亲切感——去年公号创建的第一篇推文写的就是他的《海街日记》。
这个以温柔细腻著称的男人,其实他的电影和「非刀尺」的气质并不太符合(真的有这种东西吗啊喂)。他的故事往往聚焦于家庭日常、一饭一饮之间,绝少冲突激烈、乍悲乍喜的情节,算所谓的「闷片」。但是如果你静下心来观看的话,会发现电影里那些异常干净的画面、流水般潺潺流淌的情节以及标志性的家庭料理,竟有着令人欲罢不能的魔力。而这背后,是导演是枝裕和先生深怀对日常的生活朝圣般的诚恳之心。
很少有电影能提点我们,如审视信仰一般去审视生活本身,所以我们每年都需要一部「是枝裕和」。
今年,《比海更深》。
以及——讨厌喜欢的导演那么高产,因为总会想起看他上一部电影的时候,惊觉原来又一年过去了,人生苦短啊。
《比海更深》的故事并不复杂。
老男人良多,奋不顾身追逐小说梦,却很多年不曾写出小说了,潦倒到不行,翻箱倒柜地寻找死去的老爸的贵重遗物和妈妈的私房钱。
前妻,电影并未挑明但很显然是因了经济原因离婚,独自拉扯儿子,现在找到了身家殷实的新伴侣,正试着开始人生的另一个章节。
儿子真悟,有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寡言和成熟,内心怀着「千万不要和失败的父亲一样」的执拗,以至于不愿意将喜爱的棒球作为梦想。
母亲,智慧可爱、对生活看得极通透的老人,毕生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搬出廉租房小区住上独门独户的商品房,当下则是希望良多与前妻复合(也不知道哪个梦想更切实际些)。
这四个人,在一个台风降临的雨夜,重又聚在同一屋檐下,各各恳谈竟夜,天亮以后,又归散到各自的生活里去了。
以现实主义的笔触而言,影片中这四个主要角色的人生颇多悲苦。
如良多,一心追逐着不切实际的小说梦,闹得妻离子散,还不得不跟母亲道歉,自承「没有出息」,有时候则半嘴硬半自嘲地说「我可是大器晚成的类型」;但是导演是枝裕和在接受访谈时透露,这个人物的设置,乃是并无文学才能,曾经靠着写真实生活的小说误打误撞获奖,但注定妙手难再了。也就是说,这个人,他以一生下注的赌局注定输得血本无归,大概余生要靠着那份权以委身「给小说积累素材」的私家侦探工作过活了,那一束「梦想一定能实现」的信念之火也将随着时驰日去注定摇曳熄灭。是将「失败」二字赫然钤印在脸上的糟糕人生啊。
再如母亲,她的通透何尝不是因了生活的无奈;如前妻,单亲母亲之苦;如儿子良多,又
该是提前目睹了多少的「人生维艰」,才学会将天真烂漫的少年心性收敛,变得冷面如水,早熟懂事。
——如果电影往着这么个路子发展,未免落入俗套,更不是我素所喜欢的是枝裕和的风格了。
如前所述,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台风那一夜」的相聚,「那一夜」,他们每个人所奋然与之战斗的「生活的恶意」退居次席了,伴随着风、雨、夜的助力,通过放下心防、坦诚恳切的交谈,原初的亲情重新连结,随之洋溢出来自于生活本身的快乐来。
电影的英文名《After the storm(风暴过后)》,这「风暴」所指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台风,更是裹卷无忌的生活风暴,将主角们的人生吹的七零八落,但是,风暴过后,人要自处。
去年看完《海街日记》以后写的:「电影的镜头笔触一直温柔克制,对于大喜大悲并不做哗众取宠的渲染,于是,或许是因为这些苦楚隐藏在鱼卷咖喱、青梅酒、海景、烟花和那些温暖的人生瞬间之后,我们反而不觉得这些人生的隐伤是如何的难以逾越的坎了。」
所以你看,是枝裕和这个人,高产归高产,其电影的本质却是一以贯之的。
是的,他从来不会去否认生活的艰难,在《比海更深》中,出现了好几次的场景,人物带着困惑喃喃:「我的人生到底从哪开始不正常了?」——生活真的会轻易得如同脱轨的列车,一下陷入茫然无绪的境地,不可收拾,但只要内心笃定相信着人与人相依的感情,并时刻注重体味日常生活的兴味,终究得以采撷如珍珠般熠熠闪光的生活的圆满片刻。
这不是鸡汤,这是是枝裕和导演对于生活本质的深刻认识。
所以,电影里这个场景,就是绝佳的「圆满片刻」了。
一家三口,狂风大雨的台风天,钻出章鱼怪滑滑梯,打着手电,齐心协力寻找着真悟遗失了的彩票,每找到一张都会欣喜大叫。
爸爸说过的嘛,彩票代表着梦想。
梦想能不能实现暂且另说,追逐梦想的时候,本来就很美了。
生活真的「很简单的」。不要很快,重要的是去体悟,去采集,去营造更多那样的「圆满时刻」。最好是打扮圣诞树似的把这些时刻在「生活树」都缀满,那样,就可以说拥有幸福的人生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