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薛兆丰教授又一次火了。不过,与上一次被《人民日报》点名表扬名声大噪不同,这次的“火”被传言是因为薛教授的北大同事们的质疑,并最终选择离职。
北大国发院教授汪丁丁:《为什么付费买到的只能是三流知识?》
北大教授唐方方:“经济学不是故事会”,“薛兆丰不是正式的事业编制教授,是院聘教授。”
薛兆丰教授的离职是否确是因上述质疑而起,目前无法查证,恐怕未来永远也无法查证。但薛教授的离职的确是事实,而汪、唐两位教授严厉抨击薛兆丰的言辞,也是确凿的事实。
两位同属北大国发院的知名教授,尤其汪丁丁还是薛兆丰数年前入职国发院的帮助者,为何先后发难呢?表面上的原因,是他们不认可知识付费经济,更不认可薛兆丰在“得到”平台开设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起初叫《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后传闻因唐丁丁质疑薛并非北大正式教授之后,课程去除了“北大”二字)。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哪里是“打假”、“学术辩论”,分明是妒忌,赤裸裸的妒忌啊!
一、薛教授何以招致妒忌
薛教授何许人也?官方身份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经济学家,而他在“得到”付费平台上开设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专栏,目前已经超过25万人订阅,可谓地球上最大经济学课堂。按¥199/年定价,这门课程在过去的一年创造了5000万人民币的收益。按“得到”平台慷慨的分成比例,估计薛教授的税前收入为2000~2500万之间。
在目前流行的知识焦虑背景下,基于“得到”平台强大的营销能力和服务水平,加上由于这门课程的高水准制作(这是“得到”平台31个付费专栏中订阅数量最高的,其它专栏有的也才一万多订阅),薛教授在2017年迅速蹿红,甚至被《人民日报》、凤凰视频等点名表扬,可谓名满天下。
所以啊,人红是非多,你懂的。在当前社会中依旧残留大量“不患贫患不均”老旧思想的环境下,薛教授作为北大众多教授中的一员,突然如此蹿红,更要命的是名利双收,别的教授眼红嫉妒,这是情理之中。
二、凭啥说唐/汪教授的批评是出于羡慕嫉妒?
地球人都知道,“文人相轻”是一项流传数千年的“优良传统”。唐/汪两位教授如此严厉苛刻地批评同事薛兆丰,甚至到了他离职的程度可谓是用力过猛、斯文扫地。那么,我一个嘴上没毛、胸无几点墨的小子,凭什么对几位著名教授的纷争妄下结论?且看我简单解析:
1. 解析唐方方对薛兆丰的批评:前半句“经济学不是故事会”,是就事论事,属学术纷争,可以理解。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北大人事部门打听打听,问问薛兆丰是不是北大教授”等言语,并进而引发“院聘教授是不是教授”讨论,实在是斯文扫地、絮絮叨叨,有失唐方方自己引以为豪的北大教授尊严。
请问:哪一条法律法规说了院聘教授不是教授?薛兆丰是北大国发院官方聘书正式聘请的教授,并且已经在北大正式工作授课了7年,难道给学生们“上了一位假的北大教授的课”、“读了假的北京大学”?就因为唐教授您自己是北京大学以学校名义聘请的教授,并且是“有编制”的,就有充分理由瞧不起以学院名义聘请的薛教授?你以为北大是你家的啊,你说院聘教授算教授就不算啊?
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2010年11月1日成立仪式(二排右一是薛兆丰)唐方方这个心态,跟坐高铁买到了坐票的乘客歧视买了站票的心态,并无二致。但是,坐票和站票都是同样的时间到达目的地,一样地从出口出站啊,傻逼。
2. 解析汪丁丁对薛兆丰的批评:不认可薛兆丰大众化、口语化的表达,没问题,这跟前面唐方方批“经济学不是故事会”一样,属于见解不同,言论自由,无可厚非。但是,妄言薛兆丰“四项概说至少错了三项”、“让经济学家感觉这段文字是完全没有毕业的经济系学生写的”……这就太过分了!你以为你是谁啊,你代表正宗经济学、你代表标准?经济学是你家的,你说了算?
《论语·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唐方方和汪丁丁这两位北大的“正牌”教授,不聚焦学问纷争,而一个抠“有编制身份”,有点像小市民心理特征;另一个目中无人,觉得自己是标准,是经济学家,而薛兆丰像“没毕业”,这不就是学术霸做派嘛。另一方面,如果薛兆丰的专栏质量差, 怎么会有全球25万订阅用户?部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订错也就算了,但不至于25万人都是傻子吧。更何况,“得到”31个付费专栏,也就薛兆丰的经济学一个专栏过20万,说明“得到”的用户是挑剔的,有筛选门槛的,并非脑残粉。著名计算机科学家、谷歌腾讯前高管、投资人吴军博士有句名言:当学术理论和客观市场出现分歧的时候,错的只可能是理论,而不会是市场。
就算你唐教授、汪教授的的确确比薛教授学问大、水平高,请问您二位这几十年下来,教了多少学生了?更何况北大的入学门槛那么高,每年也就两三百个精英学生有机会考进去听你们的“正宗经济学”,更何况,北大MBA的学费那么贵,动辄数十万人民币,还要身在北京才有可能学得到。薛教授做的事情,无非就是从便利性和成本上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才有可能使得全球25万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同时一起学习经济学。哪怕薛教授真的教得远不如您二位,真的只能让学生们学到一点点经济学的皮毛,这也是为经济学常识在人民大众中的推广做了史无前例的贡献,是不是应该点个赞?难道这几十万没机会考进北大或其他著名大学去学经济学的人,就活该天天打游戏、追神剧消磨时间?
在“百家争鸣、标准之争”这一点上,过去类似的案例还真不少:
韩寒VS白桦,关于“怎样才算进入文坛”:《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逼》
韩寒VS冯唐,关于“写作有一条金线,过了才算合格”
贺卫方VS方舟子:北大法学院教授“全国到处搞讲座到处普法,是不是不务正业”
网上有不少观点,说我们的社会之所以戾气很重,之所以纷争很多,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于苛刻,太不宽容。说到宽容,我不由想起当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文轩教授为韩寒《三重门》写的序文当中一段,引用于此,与唐教授、汪教授共勉:
我无意为韩寒辩护,更无意否定当下的成材模式。一般的人,毕竟要如此按部就班地成材。我只是说,社会应当看到,苍天之下,绝非只有一条道可走——即使没有道,也应该为一个特殊的人,让出一条道来。
离职事件对于薛兆丰老师和他的25万订阅读者,以及未来可能新增的读者,或许利大于弊。首先,2000万+的年收入,已经使他经济无忧了,胜过北大教书很多年的收入。其次,没有了北大繁重教学任务的束缚,未来薛老师将可以更轻松、更专注地在网络平台上继续创作。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打磨,相信未来的作品将会更加美好。
薛老师加油,知识付费加油!
网友评论
做学问就是要不断的探讨。
科学就是探索未知。
已知的事情,不要问,去查新华字典吧,乖(*´ω`)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