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龙川先生陈亮最初的印象,是在高中课文里,辛弃疾写给他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后来因为对辛弃疾的一贯喜爱,我阅读了许多和辛弃疾有关的传记、考证、诗词等文字,对陈亮和辛弃疾的交游产生了越发浓厚的兴趣。
某一年,陈亮写信给辛弃疾,想到他那儿看看,辛欣然邀约,于是两人定下了鹅湖之会。约定三天的时间游玩,邀请了朱熹一同前来。但十日匆匆而过,朱熹一直未来赴约。最后陈亮挥袖告别,辛弃疾不舍友人竟长追不下,直至雪路难寻,方不得已回转。后陈亮索词,辛弃疾更是写下一首《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这样一个得到辛弃疾高度评价的词人、才子,他又有着怎样的人生呢?
除了与辛弃疾的交游之外,他还留下了哪些故事和事迹呢?
这一切,在《陈龙川传》里都有了答案。
《陈龙川传》是邓广铭先生的本科毕业论文,曾受到导师胡适的高度评价。了解辛弃疾、了解宋代历史,就不能不提到邓广铭先生。这本书虽然是他很年轻的时候写成,但考据严谨、行文流畅,重点梳理了陈亮一生中关键的事情,读完之后,让人对陈亮的身世和遭遇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对他的气魄和胆识更加敬佩。
著名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塑造了一个命运悲剧人物俄狄浦斯。他在一出生的时候就被预言将来会“杀父娶母”。主人公试图反抗这命运的安排,可是经由种种的曲折,最终还是像神谕的一样,他在无知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这样典型的命运式悲剧不禁让人唏嘘:难道真的有所谓的命运吗?在命运的安排甚至捉弄下,人们是应该有所反抗还是顺应天命呢?
陈亮的一生也带有“命运”的色彩。陈亮出生时,他的爷爷梦见了一位状元,自称自己叫童汝能。他坚信这个状元是他的孙子,于是给孩子起名为:陈汝能。为了说明“陈汝能”就是“童汝能”,又以“同甫”为孩子的字。陈亮这个名字是后来自己改的。乡邻都取笑老头子的痴梦,让人感慨的是,陈亮最终的确成为了一位状元。不过,那是在他50岁的时候。没过多久,还没来得及上任施展自己的抱负,陈亮就抱憾离世了。
陈亮少有才名,但屡试不中。朋友们陆续中举,而他的机会,等了太久。而他为此吃过的苦头,受到的羞辱,都使得他不得不更用力的抓住科举这根绳子,汲汲于功名仕途。他知道,只有科举高中,才能做“人上人”,才能享有话语权,才能真正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否则人微言轻,谁会倾听和在乎一个乡野之人的远大志向呢?
他一生的悲剧命运和他的家庭背景有关,和他孤傲狂放的性格有关,也和他收复故土的主张不适应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有关。他家境贫寒困苦,年轻时家庭遭受巨大变故:母亲去世、父亲受人牵连入狱、爷爷奶奶忧思成疾双双去世。妻子被家人接回,弟弟携妻儿远走他乡,家中只有一个妹妹守着三具迟迟未葬的棺木,而父亲还等待着救援。用了两年,他营救回了父亲,而三具棺木,三年后才得以入土为安。
除此之外,在陈亮的一生中还不断遭受着各种非议和苦难。他先后两次为人所累,遭受牢狱之灾。而他一没有什么得力的朋友来搭救,二没有什么好的人缘,对无中生有的罪状和污蔑无力反驳,白白吃了很多苦头。
陈亮的一生坎坷波折,一直未得到朝廷的重视,可以说是“不为时代所用”,但他的勇敢正直、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深刻的反思和追寻、对收复故土的渴望和努力、对社会发展的各种建议和主张,都说明了同一点:他是一个卓尔不群、生而不息、无愧于命运和时代的人。
季羡林在《人生十讲》中说道,“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鲁迅先生所称之“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这就是陈亮,一个值得欣赏的人。一个高尚的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的这几句诗句,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解。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