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重说近代史

重说近代史

作者: 努力求索 | 来源:发表于2018-11-27 12:43 被阅读12次

    本书简介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作者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

    在作者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传统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本书在豆瓣斩获了8.2的高分,充分说明了这本书在读者们心中的地位。

    从我们开始接触“历史”这门学科以来,教科书上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侵略与反抗的交替,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欺负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进行抗击的,这些内容经过中学几年的历史学习,我们可以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我们是否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有过真正的认知呢?我想,这是值得怀疑的。而这本《重说中国近代史》或许可以帮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和解读近代中国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读了这本书之后,或许我们会重新思考这些问题:中国近代史上,仅仅是因为落后才挨打的吗?戊戌变法真的是因为慈禧阻挠才失败的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西方的观念是如何一步步深入到中国社会的?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是因为清政府的无能吗?我们又该如何来界定这种落后呢……

    全书从鸦片战争讲到五四运动。一说到鸦片似乎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林则徐的禁烟的英雄事迹,正是因为教科书过头的强调了英雄事迹,会让我们忽视到去探究事件的本质。

    除了事情发生背后的逻辑还有当时清政府的面对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结果都值得我们探究。

    本书还原了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

    是的,这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作者破除了很多正统历史教科书带给读者的偏见,用一种冷静的态度去看待所谓的先进落后、爱国汉奸。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

    作者的写作手法精湛,笔法巧妙。中国现代史本是一段复杂、精彩、勾连众多的历史,但作者在书中却以四两拨千斤的笔法,深入浅出,体例清晰,笔法轻松地呈现出来。隐藏在文后的是苦心孤诣的多年研究成果,却不是板着脸的教训分析,读来好看、轻松、明了,又自然而然地了解当时当地各式人、事、势的交错与消长。他把历史讲得像小说一样好看,让人在获得阅读快感的同时,把握近百年历史的脉络,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和对历史问题的诠释。

    更有趣的是,除去学问、视角与众多细节,书中更体现出作者独特的莽夫般的个性,他用并非杜撰的史料,痛快地将以往历史中神化的人们拉下悲壮之席,又还另一些被唾弃之人以应有之成绩。或许,只有看到历史的这一面,我们才会对近代历史人物具备应有的理解和同情。也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盲目地跟随别人的定义,简单化地把历史上的人物归为进步或落后,才不会不自觉地将宣传拔高后的某个人悲壮化,进而自我感动。

    本书还有以下的特点

    1.因为是讲课的稿子汇编,少了一般历史书讲史实的乏味,用他特有的幽默直接把自己的观点和史实结合得很好。

    2.提供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很多地方还能促发读者自己去寻找历史的真相,对我们来说有不少信息增量,能激发我们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快速的读了此书后,感觉自己的认知被刷新了。

    下面我则与大家分享几个我被刷新的认知

    被刷新的认知

    这三个心态都不是学习中国近代史该有的态度

    开篇之初,作者就点出了当代国人看待这一段历史的三种常有的却并不可取的“三妇”心态

    一是针对“怨妇”心态:认为自清末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在欺负中国,时不时还要掀起衣襟结人看“我这伤疤就是当初你弄的”。

    二是针对“泼妇”心态:中国近代史仅仅是“反抗”的历史,虽然没打过什么胜仗,但精神是可歌可泣的,过程是波澜壮阔的,失败是有各种原因的。

    三是针对“情妇”心态:没有殖民就没有新中国,不殖民中国还停留在人人留辫子的时代,如何进步?有人提出的“中国需要三百年殖民地”大体为此含义。

    心态问题是我们看待近代史时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应尽可能客观的对待近代史上发生的一切,正如作者所言:冷静地审视过去,不能再当怨妇、泼妇、情妇,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重说中国近代史”,注重的便是重塑读史的心态与方式。我们应该以平静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全面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近代史,像个智者一样,找出发展脉络,找出因果链条,学习历史经验,为未来指引道路和方向。

    因为走了一个林则徐,所以败了一场鸦片战争

    关于鸦片战争,作者将之视为两个世界最初的碰撞,在这一部分作者打破了关于鸦片战争曾经创造的两个神话,即:“忠奸格局”的神话和“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的神话。根据“忠奸格局”的逻辑,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是忠臣,穆彰阿、琦善等人是奸臣,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奸臣当道,如若林则徐一直被重用战争的结局可能不会这样。很显然,这种叙事逻辑掩盖了事情的本质,林则徐并不能挽救清朝的败局。鸦片战争之时的中国已经在经济、军事、观念等各方面落后于西方,这才是战争失败的关键。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太平天国运动使得中国的汉族士大夫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在内忧外患面前,他们提倡开展了洋务运动。按照传统近代史的说法,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然而作者认为洋务运动未必是一场失败运动。虽然北洋水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表现极差,但这并不代表整个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毕竟还是给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奠定了中国工业的初步基础,如果说他是失败的,也只能是就程度而言,就与强邻日本相较而言。因此,不应低估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价值。

    近代中国留给我们的只是屈辱吗?

    汉唐气象,宋元之风,康乾盛世,尚能因着文化或国力的强盛而得到人们的关注,而说到近代史,“闭关锁国”“被动挨打”“丧权辱国”几个大字牢牢钉在上面,似乎我们已经习惯了绕道而行,不闻不问。偶然提起,也都是屈辱史,也都是列强的错,都是清政府的错,是它们的霸权和无能造就了我们屈辱的近代史。

    但,真的如此吗?那段历史果然如此,除去屈辱与仇恨就没有其他价值吗?我们果然可以把种种原因都简单地推给别人吗?革新派、顽固派、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保皇党、大军阀、卖国贼……种种帽子,果然就可以概括一个人或一个派别,让他们年年岁岁分扮小说电视里的忠奸善恶好人坏人吗?

    中国近代史,实在是值得我们去回望、去了解的,因为彼时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 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其中的精彩与遗憾,让人唏嘘、慨叹,也让人思索。正是在这一时期,近代中国逐渐开始在挨打与阵痛中融入世界的发展体系。

    洋人最初携着通商的意愿而来,却意外发现中国之闭塞落后,乃至一步步产生起战获利之心。而同时涌进国门的还有诸多传教人员,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天主教或新教的传播,更影响至太平天国、义和团乃至清廷对于新政改革的态度。一部分士人逐渐将埋首经卷的目光抬起,望向西方与未来,寄望于革新甚至革命;一部分士人开始以乱世为政治与名望上的投机与投资,鼓吹激进。一部分满族官员希图吸纳有志汉人,改革发展,一部分满族官员收紧权力,使清廷与汉族士人的矛盾更为激化。一部分普通百姓对西方传来的种种新鲜玩意儿与信息充满好奇,纷纷冠以“文明”头衔;一部分普通百姓由自身因缘而起揭竿起义,或是土洋结合,或是完全排洋,又因此而影响了百姓、士大夫以及清廷的决策。一部分人开始师夷长技以自强,练兵习知识,一部分人自立山头,相互割据……

    是的,中国社会是从近代时期的痛苦与全面危机之中,才开始艰难地转型的。而同时,那段历史又充满了矛盾与悖论,比如,失败导致的危机越深重,尾随而至的变革就越激进,而过于激进的变革却可能打乱有可能成功的循序渐进的改革,从而导致保守势力的收紧。显然,在这里,只用简单的结论式分析是完全没有说服力的,唯有还原历史拐点的细节,才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触摸那个充满变故的复杂时代。而在人世动荡、多种文化冲击中,各种人性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解了这段历史的曲折,才会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国民性,也更清楚我们现在种种的来龙去脉。

    被忽视的历史细节

    当时看教科书的时候,我一直很惊讶,何以英法联军能攻陷北京城,连皇帝也要逃往避暑山庄。我以为当时皇帝能够调度的士兵数量绝对比英法联军的子弹数要多,就算军队再不济每人挨一颗子弹,联军弹尽粮绝也会鸣金收兵,而且当时中国早就有了大炮、火枪等武器,好歹也能抵抗一阵。作者会把其中的逻辑告诉你,当时能够调动的兵,愿意真心为皇上挡子弹的兵只有八旗骑兵,人数是3万多,英法联军虽然只有5000人,除了武器的领先之外,还有阵法战术的应用。书中脚注还看到了一个让我震惊的数据,当年西班牙人凭借不到1000的骑兵和300多步兵居然征服了600万人口的印加帝国,活捉其皇帝。这简直比斯巴达人300破百万的温泉关战役还要神奇,因为斯巴达人只是占据了优势地形死守,而西班牙人则是在对方的主场进攻。后面比较精彩的解释还有对甲午海战、以及后来的军阀混战。阅读教科书的时候,我们只有简单对比双方人数,然后直奔战果,得出来的结论自然就是政府无能了,其实事实未必是那么简单。

    学习中国近代史,除了屈辱与仇恨,我们更应铭记什么,思索什么?

    虚荣的自尊与盲目的自卑都不是对那一段历史的正确回应。我们可以怀着强烈的爱国之情,花巨资来购买一个晚清的天价水龙头,但是别人把你打了一顿又抢了你的很多财宝,不是买一个天价水龙头就可以改变的,哪怕买十个也改变不了,更何况,在当时一个水龙头又能贵到哪里去呢?再花巨资买回来,说好听点是爱国,说难听点无非就是愚昧的重演罢了,历史带给我们的不该只是这些东西。

    我们的正统历史就是伪史吗?

    作者在本书的开头即批判了当下历史课程的设置,认为与其说是当成历史课开的,不如说成是按政治课开的,“即使在历史系也是如此”。进而认为“它其实是一个观念史,所谓史实,是被要求服从某种观念的”,“这样的历史就是伪史”。

    我认为作者的论断有一部分是对的,即任何历史都有一定的观念暗伏其中,它其实就是观念史,但是这样的历史一定是伪史吗?我看未必,因为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完全没有价值判断和观念输出的历史事实呢?至今还没人找到这样的一部历史学。

    不但找不到,而且我所看到的历史学都是观念先行,事实殿后,咱先不论观念的正确与否,这几乎就是历史学的常态。近代史的教材缺点虽然不少,但也不至于一钱不值,没有前面的传统教育,单凭阅读本书而建立起来的历史也未必就能称高明,讥笑传统教育就好比吃最后一个饼的时候顿悟前面吃的全是无用功一样。作者阅读近代史的时候的那种冷静和客观在批判同行的时候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史书的魅力在其中蕴含的真理

    相信很多人对历史的反感,是从中学时代被历史老师强迫着死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历而种下的。当然,也少不了所有题目最终要归结到的所谓进步哲学观上。这两手折断了多少人对于历史的好奇。但其实,读史最大的乐趣,甚至说作用,并不是那些年月日、姓名谥号称号、为什么怎么做的记诵,而是读到其中人、事、势的纠缠,是读到潜流的初生与最终的涌动、看似荒唐的蝴蝶效应,以及盛极始衰、衰中出生机的发展。历史留下的是史实,也为我们提供各种视角,引发我们的辨别力与思考。因为,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历史里的人物性格也都存在于此时我们的身边。

    我们该怎样做

    为什么读史使人明智

    历史便是全人类的回忆与经验。因此报着考试的心态学历史是不明智的,而作者所说的“重说”两个字的份量,也正是想让我们跳出考试的功利想法吧。

    历史在远去,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铭记这么简单,更应该学会反思,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冷静地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发生。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多学一些历史,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洞悉力、宏观视野,有助于一个人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认识论。因为,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一般人的道德观和认识论,实际上都是通过学习历史而建立的。可以说,中国人虽然没有统一的宗教,但历史就是我们的宗教。学史,带给我们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慢慢增加着我们的理性,塑造我们的人生三观,培养着我们的格局,让我们拥有中国传承千年的优秀精神和优良品质。

    “对于我们这个民族而言,学点历史,不是点缀,也不是消遣,而是跟我们个人和民族前途息息相关的大事”。当我们沉浸于历史之中时,我们更应深思过去,现在乃至未来。

    品味百年之前,我们真的败在船坚炮利之上?这真是传统对现代性的失败?其实我们是败于集体腐败,在上者尸位素餐,在下者绝无家国情怀,故百年挣扎,太多是银样镴枪头,可这样的悲剧,如何才能彻底避免呢?正如作者之所期望:“冷静地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

    希望我们能从历史中认知一二,自量三四,慎思五六,严谨七八,才能无错九十。

    读史功更要以史为鉴。在座的同学们也有成长为党和国家高级干部的可能,所以说这也可能是我们以后将要面临的问题。

    结语

    仓促中速读了这本书,虽然这部书的文字并不多,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近代中国有了全新的了解,对近代的中国人有了全面的认识,对中国的一些传承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时间有限,因此就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较为突出的论断进行了梳理,实际上,书中充满了闪光点,绝非以上几点所能涵盖。作者为完成此项工作,阅览了大量原始史料和文献,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启发着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分享作者的分析逻辑,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已有的有限材料力图还原历史的真相,这种方法的学习也许是更为重要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这才是培根所指:学史可以明智。

    正是在这样的阅读中,我们不仅看到许多新思想,也让我们体会到该如何看到问题,进而理解当下处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说近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lg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