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只读完了一本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月的活动比较多,另一方面是因为读得书都有些“难啃”,很打击阅读的积极性。而即便是读完的这本《变形记》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书,却也几次让我几乎弃读-----如果不是因为它是本次四人读书会的共读书籍我猜我真没毅力读完。这本书曾是我2014年读完的第10本书,这次属于第二次读,可依旧让我感到不适。不过还好,人总是会进步的,这次的阅读给我带了些新的启发。
网图,侵删如果有一天我变成了一只虫子
某日清晨,被闹钟叫醒的你本想赖在床上睡个回笼觉,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虫子,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有没有感到恐慌?这看似是个荒诞的故事,但谁说变虫子真的就是讲变虫子这件事呢?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很多的变数,或好或坏,没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在此空谈变虫子后我们该怎么面对生活其实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因为即便是同一个变数对于不同的人造成的打击也是不同的,毕竟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每个人内心的想法不同。
变虫子可能代表失业,同样是失业即便两个能力不相伯仲的人应对的方式可能也大不相同。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可能会更焦急,另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可能相对就会没那么焦虑;但是如果上有老下有小的那位家境颇为殷实,根本不在乎他的工资,那他可能也不会很焦急。都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有一部分原因是事情与旁观者无关没有利益关系,所以他能置身事外地看待事情,而当局者因为有切身的利益在其中所以仿佛连最基本的道理都看不清。可当旁观者自己变成当局者时,也不一定高明到哪儿去,还是那句话站着说话不腰疼。
所以与其担心改变的到来,不如过好当前的每一天。即使无法让每一天都过得没有遗憾,但至少让遗憾的日子尽量的少一些。可以未雨绸缪,但没必要杞人忧天。
开个不负责任的玩笑,如果真的有一天有人变成了一只虫子,说不定第二天他就成了顶流的主播,获得无数粉丝呢。如果果真如此,你会选择变成一只虫子吗?还是算了吧,物以稀为贵,都变成虫子反而就不值钱了。
如果有一天他变成了一只虫子
书中变成虫子的人是痛苦的,而看着他变成虫子的人也是痛苦的,只是他们的痛苦不同。男主变成虫子后,他家人的种种行为让读者们颇为反感,男主的父亲,母亲,妹妹均被吐槽。吐槽的读者可能更多的是站在了第一视角,从男主的角度在看待这件事情。同时很多人说故事中把家人的关系写得如此冷淡跟卡夫卡的原生家庭有关,他的父亲就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卡夫卡很多作品中的父亲形象都是反面的。
那么卡夫卡写这个故事的初衷是什么呢?让大家对家庭充满失望吗?至少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在此我们不妨换个视角,请读者们把自己当成男主的父亲,母亲或妹妹,当我们对他们吐槽时有没有想到自己是不是会比他们做得好?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应该想想家人为自己做了那么多,可是自己是不是像故事中男主的亲人那样冷淡?在每一看似平淡的日子里我们有没有热爱自己的家人,有没有把原本应该幸福的日子过得怨声载道?没变成虫子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感恩当下的正常生活呢?
还有就是这个故事其实也是一种身份的转换,男主还是人身的时候在外面努力工作赚钱养家,而他的家人们坐享其成的在家里享受男主的劳动果实。此时男主是人,家人是蛀虫。
随后男主变成了一只甲虫,失去了经济来源的家人们不得不外出工作,双方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当我们从只花钱不挣钱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上班挣钱的青年、中年时,在我们感叹钱难赚,生活不易时,有没有想到在我们儿时父母也是这样辛苦地在养这个家,从自己的不易感同身受地想想父母当事的不易,心中有没有一丝温暖,有没有想拥抱一下他们?小说情节的冷漠,反而可以让我们激发出心中应有的那份温情。
交流
最后来说下交流问题,还没进行交流你就觉得对方听不懂你说什么从而放弃了交流,这并非明智之举。男主虽然变成了甲虫,但是还是能听懂人类的语言的,但是家人并不认为他们还有交流的可能。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可以好好的交流,可由于一方过于暴躁认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把事情搞得更糟,就如父亲用苹果砸伤了男主甲虫的背。有些伤口是可以愈合的,但有些却不能,交流中尽量平心静气,别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故事的最后父亲,母亲,女儿在一起开心地聊天,发现彼此的工作其实都挺好的且都充满前途,明明三个人都工作有一阵子了,却直到现在才了解彼此到底是做什么的,这是不是也有些讽刺呢?如果他们之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是不是就不会把日子过得那么低三下气,不必每天唉声叹气,即便男主变冲了虫子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不会下降太多。
若他们积极地进行交流,这个故事是不是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哥布林读书编号:14-10T27
书名:《变形记》
作者:卡夫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