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95天,1229字,累计150316字。
昨天刷抖音的时候突然刷到了一个农田里扒苞米的视频。看到,现在农村扒苞米也不像以前那种全靠自已扒了。我记得高中那会,好不容易到放假回家了,看到城里的学生都在谈论着去哪里游玩,可我们农村的孩子回家基本上就是起土豆、扒苞米、打黄豆等一系列的活。农村的秋收基本都是那几天,大伙都赶到一起的。而家家户户也都等着孩子们放假呢。别的活不说,就是扒苞米这活,啥样的人都能干点,就像我这种能磨蹭的也就顶多干的慢点,还是能顶半个人的。那个时候,真是羡慕城市里的同学啊,羡慕他们可以不用扒苞米、羡慕他们可以出去玩。
我小的时候,由于我父母是教师属于工业户,所以我家的地相对不多。虽然地不多,但种的种类一样都不会少。每年春种夏耕秋收的时候,我家一样都不会落下。那时候,农村种土豆的起的最早。土豆起完后,成片成片的地就空出来了。然后有农用车的人家就会拖着个水泥滚子,把刚空出来的土地压平、压硬,成为一个大空场,就跟现在城市中央的大广场一样。那个时候,这个大广场被命名为“场院”,专门给种黄豆的农户用的。
每到黄豆成熟了的季节,把豆子割下来,然后用农用车送到场院来。在场院有两点好处,一是长时间的户外晒太阳,豆子的桔干的快。二是,可以直接在这里“打黄豆”。所谓打黄豆,就是把带有黄豆的桔杆平铺在地上,然后用水泥滚子在上面压,这样藏在里面的黄豆不就都出来了吗?
而在黄豆拉进场院还没打出来的这个阶段,每家每户的黄豆是需要每天都至少来个三五趟来看着的。那时候还没这么好的高科技 。黄豆在所有的农物中的是第二收获完的,当然第一是土豆。
其实,去场院看黄豆是个好差事,只不过每天多走几趟而已。可那时候就是距离多半靠走,通信基本靠吼。那个时候也没有手机、更没有那多么的APP,大姑娘小伙子要是真想玩个游戏啥的,一般都是台球室,现示就是网吧了,那时候的网吧也属于新生代事物,去的人还不是特别多。
一般黄豆拉到场院十天左右就可以“打黄豆”了,因为十天左右,桔杆都干了、豆荚也都干了,要是碰到个好天气,黄豆自已就从豆荚里蹦出来了。打黄豆一般得需要四个青壮年男士。他们需要拿着大钢叉,在石磙子滚过的地方用钢叉把压得像面条一样柔软的黄豆桔杆向上向下不停的翻腾着,直到农用车的工作完毕。
农用车走后,由“专业人士”把豆桔杆挑下去。这时,下面的黄豆混杂着破碎的黄豆夹开始显现了。人们把这些混杂着豆荚的黄豆用专业工具(比如推板、扬锨等)聚到一堆。高难度场面马上就要开始了。专业人士要根据风向把这些混杂着其他的黄豆一次一次的扬起来,直到把豆荚都扬飞了。最后,诺大的一堆黄豆变成一堆中小型的黄豆,此时黄豆里已基本没有杂质,可以装袋子了。
土豆和黄豆忙活完了,下一步就是苞米了。苞米不需要那么多专业人士,但是活儿可是不少。割玉米桔、扒苞米、拉苞米、捆玉米桔、拉玉米桔。而且整个过程必须是纯手工,没有一丁点机械化操作。
现在收苞米,应该是可以用机器直接就把苞米棒掰下来,直接就拉回家了。至于玉米桔,好像是直接粉碎,洒在地里,做第二年的肥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