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想拥有副摄影人儿的知识框架,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我想活的美丽。
……才有此文:体系与框架,我的第一篇长文。
说实话我比较喜欢短点的,我没耐心看长篇大论,so, 写的逆人性。🤨
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碎片化信息时代更为迫切,像我就急得狠。
它的样子……任你去想:
知识体系,可以想象成一棵树的样子,产生初步印象,也可以将它理解成由一块块积木拼接的城堡,结构会更加具像。我个人的理解,知识体系是将你掌握的知识按一定的顺序,归纳整理,分析演绎,排列组合,根据关系链条连接成一张知识网络。
我认为的体系是一张铺天盖地的网
由于人脑的遗忘性,人不可能将所有学过的东西都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所以我搭建的原则很简单,以我的兴趣为主。其实很容易理解,我们喜欢的东西会特别留意,也就更容易记住,这种循环会更加良性,所以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后,你的知识体系更倾向于基于爱好的原则去架构。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我的方法:列出你关心的相互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做无限延伸,将他们涉及的其他信息按节点形式罗列出来,以此方式完成每一个知识点的扩充。
这初步的相连,我把它称作我的基网,至此,我搭好了骨架。之后每当碎片时学习到新的知识,我的大脑会自动辨别出它们与已有知识体系的连接点,伸出思维的手不断扩网,逐渐变得有血有肉。将我的喜好,想法,态度一股脑编织进了我的网络。让我化身身轻如燕的蜘蛛侠,上下游走,伸出敏锐的触角,去碰触新生活。
每一个知识点的扩充都需要一副知识框架
小宝喜欢的美剧《越狱》对我来说最经典的一幕:主人公迈克走进监狱,我们常人所见的是监狱的平常样子,囚犯,囚室,操场。而身为建筑师的迈克,脑海里勾画出的是通风管道,下水管道,他在刻画着逃跑路线。
说实话,比起他能不能真的越狱,我更关心的是:那刻,我知道了拥有不同知识框架的人,眼里的世界是多么不一样。据此,我对于格局,视野,层次等高格调的词有了具象认知。我想拥有自己的框架,我想练就一双不一样的眼睛,我愿洞悉世间百态。
如何拥有自己的知识框架?
拿读一本书来说,我们面临做个选择题:
我们不要对一本书的内容似有一个模糊认知,即看完后充盈在脑海里的是丰富的各篇内容,让你有种错觉,好像已经“大体”掌握了整体内容,可是却不能用最牵扯你情绪的具体点,清晰的阐明书的主题。
我们要弄明白篇章主要与次要内容,篇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篇章是如何解释书的主题,我们要有具体整体观念,这便是框架。
比如:书的目录的框架,采用经典树形结构。
纵向去看,最高一层是书的主题,最低那层是发散的无数小分题,中间每一层都是其下一层的抽象概念层,在纵向上大多使用,归纳,演绎。
横向去看,每一层之间的内容逻辑有联系,横向的篇章之间共同解释支撑上一层的内容。
至此,在脑海中可以画出像树一样的框架模型,抽取出树的组织线条,填上书的各层级内容,可得出一副新鲜热乎的框架,然后你带着这副知识框架,回过头来再看,一切好像变了样。
框架二字对我来说很普通,凡事都有它的框架,但构造一架属于我自己的知识框架却直到:
我听朴树的平凡之路,我强烈地感受他越过山海挺近平凡的路途,只是对他那句脚下走,向前走稍有不满,嫌弃过于简单,太不够劲儿。终有一日,看似平凡的那句脚下走,确体味出不平凡的意义。
才明了,简就一句话足以,
繁可多出一本书的距离。
如何阅读一本书
有天扫到了一句话,教育是逆人性的。突然开悟,上学时的自己,很认真的读会书(半小时内),然后就要娱乐一下(一小时外),是合理不可耻的:我有真的学进去,属于高质量的认知,而源于人类愿意享受愉悦的天性,让我不自觉的脱离刻苦状态。
原来学习逆人性是共性,原谅自己非个性。这么烧脑的事,我想求得学习高效的方法。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书籍,首先我要明确知道我要该如何读一本书。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这样,买来一本书,习惯也认为极其正确的是,要从头到尾读一遍才爽快,而往往开了个头便没了踪影,待想起时已凉凉个把月,或荒荒有些年头。更别提那看都没看一眼或是仅扫了扫的目录。
我以前一直觉得书要全部读完,不留余地,才彻底知道什么是好,才不遗憾,才理直气壮。而我吭哧瘪肚,断断续续,好不容易读完一本书,要么迷惑于细枝末节,要么感动于分支旁叉,或不能得全貌,或不能取要领,后细细想来倒不如秉行精要主义。
如何做到更少但更好,首先利用好一本书的目录。
重视目录是那么简单确又深刻的事情
慎重对待一本书的目录,书的目录相当于人体的骨架,是一本书的结构组织形式,是你对一本书的整体把握,是用作者的思维框架去看他的世界。多重要!!
如果你想简单了解一本书,那只需看目录即可。目录给出篇章概括性主要内容,次级内容。读完目录,也即掌握了一本书的主旨。
如果你秉着完美主义要求求全,一定要读完才清爽。那也需得充分了解目录,将书的结构印在脑中,别一味闷头猛进,混不知自己深入到某时某刻,需得对整体有把握。
如果你想确切学习某一知识点,那可带着问题根据目录指引直接切入即可。对于包含同一主题的不同书籍可采取同一策略。就如抽取它一根肋骨,拿来就用,便实现了精要精神。
人生罗列不出那许多
林林总总的具体,
便只剩形单影只的如果,
那就按着如果行事吧。
我们知道了如何有效读一本书,可是我们总是抱怨说,我想可是我没有时间,那好我们来说说:
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
互联时代涌来了一批信息浪潮,觉着有段时间我一直处于晕乎状态:打开网页,嘭,这有一枚信息炸弹,啪,那有一堆知识火药,结局就是一顿狂轰乱炸,耳朵里充斥着duang duang duang的声音。
谁都避免不了焦虑,那不如让它变得高级点
对知识的认知焦虑让我不停的mark,来不及仔细的看一眼的mark,储存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知识生产的速度。当有一天我打开厚厚的文件夹,所见触目惊心,以前觉着留着可能有用的,与我相关的,直到现在也没用一草一木,可真要整理起来很耗神。
那我也不纠结谁留谁走了,大刀一挥,全部斩断,寸草不留。杀机陡起啊?
既然我把你留在尘埃里,那你就归于尘土吧。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回归我佛慈悲。
真相不容错过
回到问题的本质:如何对待知识爆炸,怎样碎片化学习,我要挖掘他们背后的真相。
必须承认,互联的通行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知识更新,融合,应用,所以动不动就会踩到知识的地雷。这里的地雷我指的是,加上了糖衣炮弹的伪装,裹上了作者经历,理解的外壳。我对这类地雷的感受是,抛去了装饰,干货真滴不多,噱头很响亮。
为了不踩到地雷,我秉持的避雷真相是,找到知识的第一手,第二手来源,就像是找到水的源头,获得最清澈的那一汪。当然不排除出淤泥而不染者,这样的作者需要你批判性思维辨识扫到。
找到了知识的源头,那接下来就要分析怎样利用碎片化时间学好知识。记得一次带娃在海边岩石看海浪奋力拍打,岩石表面的凹陷处有些白色的粉末,那天也是我学化学以来,首次真正见识自然界的结晶现象。浪花一波还留存一波又涌来,海浪声翻滚阵阵,一切喧腾终将离去,只留那星星点点的白色结晶。
我很受启发:不管时间有多碎,不管面对的知识有多散,切记,将学到的点滴结晶留存下来。
终有一日,你会变得
bling, bling, 绚烂缤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