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妄语想法心理
“父母皆祸害”抱歉这不是心理学说的

“父母皆祸害”抱歉这不是心理学说的

作者: 非我索思 | 来源:发表于2018-05-15 21:14 被阅读19次

当你凝望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着你

 Vol.15 非我索思 Tuesday May 01,2018

1

心理学火了,原生家庭这个词也火了。跟着火的还有一个词“父母皆祸害”。这个乍一听大逆不道的词,争议非凡。很多人借这个词来攻击心理学,来攻击心理学的原生家庭论。

武志红老师作为心理学原生家庭研究的代表性人物,首当其冲遭受了很多非议。四月二十五号老师在语音直播中也就此给予了回复并正面解读“原生家庭轮”。抱歉心理学从未说过“父母皆祸害”,这个锅我们心理学不背。

这个词是怎么火的呢?“父母皆祸害” 是一个拥有10万多成员豆瓣讨论小组的名字。“祸害”一词看似尖锐,其实并非小组成员蓄意发泄,而只是引用尼克·霍恩比的畅销书《自杀俱乐部》中少女杰丝的一句台词。

小组成员主要在此倾诉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或肉体上的伤害,而不是无理抱怨。

2006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2008年1月,一名豆瓣网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其实这个豆瓣小组本意也并非传播负能量,只是给那些遭受父母迫害压制的朋友一个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地方。

人出名猪怕壮,这个小组火了遭受了很多媒体的非议,它的名字也备受争议。由于不可抗力原因,这个小组被“雪藏”了,指既不能在首页被搜索,也不能邀请其他人进入小组。其实与其研究“父母皆祸害”这句话是否好坏,莫不如探寻一下它火的背后的原因。

2

为什么心理学总是在提原生家庭论,而原生家庭论在中国为何会如此之火?

首先就心理学而言其本身就是研究人的内心活动的学科。而人格则是心理学研究重要课题之一。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伯格的《人格心理学》一书则明确指出人格的环境基础:

1. 胎内环境的影响 2. 家庭教育的影响 3. 学校教育的影响 4. 社会阶层的影响 5. 社会文化的影响

现代普遍的心理学解释人格百分之四十受遗传基因影响,百分之六十受社会环境影响。而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人与父母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大多数人哪怕结婚生子,甚至都无法离开父母。

两代同居或是三代同居则普遍存在。普遍的婆媳矛盾、隔代教养问题,其核心也是原生家庭的问题。而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研究中国人的心理过程,少不了要研究原生家庭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孝道的国家,这跟几千年的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极力的推崇孝道,造成了娱乐普遍过分美化了孝道。比如《二十四孝》这个老一辈人无不知晓的作品以各种形式来影响世人,传播近七百多年。以现在的思想再看《二十四孝》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愚昧无知的思想。

比如这个

甚至我小时候还听过“割肉喂母”的故事,其也不可考证,大抵也是愚昧之人编造出来的。

3

其实儒家思想也并非推崇愚孝。孔子与其著名弟子曾参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曾参和父亲在一起干农活,为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就将瓜秧锄断了。曾皙一看,勃然大怒,拿起一根大棒子,跑着向曾参打来。见到父亲生气,曾参没有跑,等着挨打。结果一棒子打在后背,倒在地上昏了过去。

过了一会,曾参醒了,站起来到父亲身边认错,他诚肯地说:“儿子得罪了父亲,以至于您用那么大的力气来教导我,没累坏您的身子吧。”在大家一致称赞曾参孝行的时候,孔子却发怒了,他对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我的门。

孔子对曾参之怒,是怒他对父子关系的错误理解。当父亲不对的时候,儿子不能委身去迎合,如果因此而使父亲犯了“不父”的大错,那就更不是孝行。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不亡是为不孝。”这种绝对专制主义的思想绝不是儒家的思想。更多的则是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专制过分宣扬的结果。

4

“父母皆祸害”的事件则说明中国年轻的一代的个人意识觉醒,越懂得如何表达自我的感受。

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主流媒体越来越倾向于年轻的一代。而80后、90后等人在社会媒体中的话语权逐渐加重。他们有理由表达自己的不满,而天下的父母也并非都是儿女的好榜样。

我们是一个归因的过程而非归罪。我们不是一定要把所有的过错归咎于父母。而是在寻找内在联系的过程。表达不满,表达恨意这本身不是一件坏事。

恨意是要释放的,和父母的叛逆当中,心理学更倾向让我们和父母在相处的关系当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任何关系当中都是需要互相尊重的。恨的反面是爱,其实它们是一回事。

表达恨意的时候也是表达了我们对父母的爱。一段关系当中不必一直恭恭敬敬,适当的真实表达并非坏事。夫妻之间吵一架回归于好,我们也可以和父母“吵一架”回归于好。

5

武老师在直播中提到原生家庭论,三个阶段。原生家庭美好论-原生家庭祸害论-原生家庭塑造论。真正的对的观点是:原生家庭塑造论

一个人的人格雏形是在家庭中最初被塑造出来的,一但人格结构被塑造成形,想改变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是可以改变的。心理咨询、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学书籍都试图通过心理学的方式去改变一个人的人格,不被原生家庭所束缚。

如果一个人的人格都不能被改变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人不是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是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的。关系对一个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这些关系中,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塑造有着之至关重要的地位。关系就是一切。

人格或者问题在关系中形成,人格或者问题在关系中展现,人格或者问题在关系中改变。当你凝望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着你。

6

中国近三十年经济飞速发展,一直致力于实现强国梦。经济的飞速发展,拉开的思想发展的速度。而在思想和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时,必然产生各种矛盾。不仅仅是父母和子女关系,师生关系、领导于下属关系等等的社会矛盾越来越来强烈。其实这并非什么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

突出的矛盾日益被人们普遍关注,民众日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对于解决问题绝对是一件好事。

我曾在文章《因为不听话,90后成了第一代正常的中国人》,提到过:

除了被父母控制之外,我们自己,包括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被社会和世俗所控制着呢?我们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其实本质上来说,最该摆脱的,是社会和世俗主流价值观对我们的控制。

其实父母也是曾被控制、压迫的一代人,也是受害者罢了。我们在和父母的“战争”中不过是各自找回自我的一个过程。最后我们都是要和父母和解的,只不过其过程充满了曲折和不确定性。

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历史总会在纠正一个错误时,会矫枉过正。在不断的轮回当中,最后趋于平衡。“父母皆祸害”不过是矫枉过正的一个表现而已,不足为奇,不必大惊小怪。

End

文 | 匪爷

图 | 花瓣

有态度不失温度,犀利不失理智。

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我在那里等你。

相关文章

  • “父母皆祸害”抱歉这不是心理学说的

    当你凝望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着你 Vol.15非我索思Tuesday May01,2018 1 心理学火了,...

  • 父母皆祸害,但也很可爱

    父母皆祸害 总是没有时间观念 凌晨五点半喊你起床 父母皆祸害 总是没有是非曲直 对错都怪你 父母皆祸害 总是眼里没...

  • 如何与父母相处~

    《与原生家庭和解》 父母皆祸害,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不仅父母皆祸害,所有的关系都是祸害。夫妻、亲子、同事、领导、客户...

  • ‘父母皆祸害’

    一个孩子人品或性格上任何的缺点都是父母教育方法的锅,说严重点,就是父母人格缺陷的照妖镜。 所以上一代人“不生孩子就...

  • 父母皆祸害

    这句话出自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 2008年1月18日,豆瓣成立了“父母皆祸害”小组,开启了在舆论浪潮...

  • 父母皆祸害

    母亲节,写这个标题,感觉有点大孽不道。陈凯歌说,我们这个国家,总是站起来控诉的多,跪下来忏悔的少! 我不是标题党,...

  • 父母皆祸害?

    最早知道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是在三年前。 那段时间,我正在毕业期,诸事不顺。本来我的性格就很内向,再加上各种...

  • 父母皆祸害?!

    我们都曾被“祸害”。 然后再“祸害”他人。 被“祸害”的最深的往往是我们最爱的孩子。 我们不由自主的“祸害”着,不...

  • 父母皆祸害?!

    -1- 父母皆祸害? 最近豆瓣的一个小组火了,这个小组由十几万成员构成,其中大多数是80、90后,小组成员自命为“...

  • 父母皆祸害

    01 我在成长阶段曾经想过去死。青春期不愿意说话,其实自己心里都知道。但妈妈焦虑。她就来翻我的日记。看到了我内心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皆祸害”抱歉这不是心理学说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ny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