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百贝美文读山品水
盛世宏伟水利工程,提升三峡文化品位|《三峡文化卷》序

盛世宏伟水利工程,提升三峡文化品位|《三峡文化卷》序

作者: 三峡孬张 | 来源:发表于2020-08-05 09:59 被阅读0次

    石壁西江立, 三峡梦成真。

    历经近百年风雨,宏伟的三峡工程已然屹立西江,成为中国版图之崭新地标。作为体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物质的三峡大坝之防洪、航运和发电等效益彰显。在国家对三峡工程建设实施整体验收后的今天,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组织《三峡工程史料选编》编委会完成了“百年综述”、“工程勘测”、“工程建设”、“工程管理”、“航运工程”、“机电工程”、 “移民工程”、“科学试验”、“电力生产”、“电力输送”、“生态环境”、“三峡文化”、“附录·索引”等共16卷逾2000多万字的文化三峡丛书,期冀作为精神层面的三峡大坝存世。这是一项与三峡工程并驾的文化工程。

    “三峡文化”是长江流域文化百花园之“水文化”奇葩,梳理有史以来文化名人的三峡作品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积淀,尤其是编纂三峡文物保护成果,提炼以三峡工程为母题的“治水文化”,使之成为最全面、最理性、最权威的三峡文化读本,实乃建设物质三峡大坝的另一件功德。

    秀丽巫峡

     众所周知,三峡文化是在一种独特地理空间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换言之,她是独有的大河流域走廊文化、神秘山水文化和盐丹资源文化之结合体。

      传统意义上的四百里长江三峡,西起四川奉节,东至湖北宜昌。从地理位置上看,她既是连接长江上下游的咽喉要道,亦是串接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人文走廊、信息交流渠道和物流通道;峡江两岸云遮雾罩,烟云朦胧的奇丽山水,鬼斧神工的地理奇观,雄、奇、险、幽的天然美景,又形成富有人文色彩的诗书画廊,构成三峡山水文化的奇幻性、神秘性、浪漫性特征;三峡盛产的食盐与丹砂,是古代社会重要的经济资源,由此形成富有盐丹资源文化特点的另类社会生活特色。

      自商周时期始,三峡文化就在巴、楚、蜀等文化的交融中开始形成:两千多年前秦灭巴、蜀、楚,三峡文化因中原文化融入发展到新阶段;明清以来的几次由东向西的大规模移民,使三峡地域民众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大有改观;近代以来,因口岸开放使西方文化输入和碰撞、交融,其内涵亦更加丰富。尽管如此,由于独特生态环境几千年如斯,三峡文化的基本内涵如斯,其独特的文化主线与传统持续传承。

      人们不禁会问:如此丰富的三峡文化现象,凭藉什么支撑?

      答曰:峡江独特的地理生态及人文环境。

    古老三峡

      距今204万年“巫山人”,被视为三峡地区乃至亚洲最早人类。其早期文化内涵为:以巫文化为主的原始宗教;独具特色的峡江习俗与艺术;忠勇刚烈、承担大义的牺牲精神;强烈的群体认同与族群意识等。其文化之多样性表现如下:

      巫文化发祥地。上古三峡巫溪宝源山盐泉盛丰,丹砂又谓为药之上品,被视为仙药。故这里氏族、部落云集,巫师众多,巫教、巫术、祭祀、避邪,以及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巫风、巫俗、丧俗、禁忌、巫医、巫歌、巫舞、巫戏(傩)、巫画、巫书、巫诗等广泛流行。有些风俗经千万年陶冶,逐步形成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峡行舟

      舟楫文化胜境。三峡峰高峡隘、滩多流急,交通地理形势险峻。正是咽喉通道、巨大物流促使三峡交通的繁荣;而险峻流急的三峡河道又产生了独有的纤道、纤夫,产生石破天惊般高亢激昂,震慑长江魂魄,千古绝唱的川江号子,也产生了音质各异、抑扬顿挫、长呼短应的汽笛声三峡轮船语言;沿江两岸陡峭不平的市镇格局,又产生了三峡沿河城镇特有的脚夫、力夫、挑夫、抬工等下力“棒棒军”,产生了川江船夫发明的,为了驱寒、除湿而特有的鲜、香、麻、辣、烫的火锅饮食文化;四川大量的盐业运输,使川江航运兴隆,沿河两岸民风都沾染上盐文化的味道。

    奉节白帝庙

      诗词文化圣殿。据统计,历朝历代文化名人如屈原、宋玉、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欧阳修、黄庭坚、苏轼、陆游、寇准等,歌咏三峡的诗作逾4000首。从屈宋楚辞、汉代巴地民歌、魏晋乐府诗,一直到唐宋时期,无数诗人云集三峡,歌唱三峡,使三峡成为名副其实的诗词文化圣殿。而这种诗词文化的背景,既是雄壮的瞿塘峡,婉约的巫峡,行云流水般的西陵峡神幻山水文化的产物,也是受到三峡大河流域走廊文化的催生。

    秭归屈原祠

      而今,三峡文化进入工程文化时代,我们应当欢呼还是忧伤?

      回答自然是前者。有人说:葛洲坝工程一声炮响,使三峡文化不再只是壮丽山水、文人唱和、民俗神话了,她宣告三峡文化步入现代工程文化新阶段。

    的确,继葛洲坝之后,三峡工程掀开了三峡文明最为壮观的一页。

    纵观三峡历史,试问:什么业绩比三峡工程更辉煌?什么文化比三峡工程更瑰丽?什么成就超过三峡工程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一一没有,绝对没有! 水电工程文化的崛起,已将三峡之山水文化、人文文化、民俗文化等,升华到崭新层面。因为,三峡工程本身即是三峡文化的一座丰碑。

      三峡工程文化对三峡文化美学发展,意味深长。古老三峡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风光秀美,二是相对贫穷。光着身子贴在岩石缝中拉纤,这是一景,也是一悲。三峡工程兴建,从根本上改变了三峡和三峡人的命运。三峡巨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标志,不再贫穷的三峡完成由自然景观的到现代化景观的的飞跃。

      三峡工程文化对于三峡文化哲学思辨,意义重大。古老三峡之魅力在于山水,对山水的欣赏和感悟,构成了三峡文化重要因素,只是在认知领域。而三峡工程的兴建,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历史上三峡有大禹治水、黄牛开山等神话,而三峡工程恰恰是人类改造自然、逐水兴利的现实。

    三峡坝址:中堡岛考古发掘

    这里,我要特别褒奖三峡文物保护工作。伴随三峡工程建设进程,国家对文物抢救性发掘与保护,无论财力物力与人力,堪称史无前例。

    1997年国家文物局在重庆召开对口支援三峡工程文物保护会议, 动员全国文博单位和科研院所支援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到2005 年底, 湖北省和重庆市文物部门根据“重点发掘, 重点保护”和“ 先淹没先处理”的原则文物部门参照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计划, 累计同80 多家文博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及施工企业等签订了文物保护工作协议, 涉及到文物考古、建筑、地质、测绘、水文等各个方面, 累计已有文物考古科技工作者7000多人次, 学校师生100多人次, 民工8 万多人次全面投入到三峡文物保护工作中。

    截止2005年底,地下文物已累计完成发掘任务达110.7万多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 已出土珍贵文物9000余件, 一般文物17 万余件, 这是世界考古史上空前的大会战。考古新发现在很多方面填补了三峡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 三峡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已然建立并得到完善, 三峡历史文化的脉络已清晰再现在我们的面前;地面文物保护已经完成留取资料项目171项,原地保护项目51 项,完成搬迁项目117项,完成复建51 项, 三峡区域重要的地面建筑和人文景观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可以说,三峡文物大抢救和大保护,是延续历史传承文明,功德无量。

    《三峡文化卷》目录

    神奇的长江三峡,乃旅游胜境。

    以民俗旅游文化而言,土家族民风古朴,跳丧、哭嫁等民俗风情奇趣;以建筑旅游文化而言,吊脚楼等民居建筑天人调谐,石宝寨等古建奇构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以宗教旅游文化而言,三峡地区是多种宗教的交汇地,有多种著名的宗教建筑,丰都名山与丰都“鬼城”具有浓厚、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以军事旅游文化而言,三峡地区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军事文化遗迹众多,地缘之谜诱人探究;以名人旅游文化而言,三峡地区地灵人杰,才子佳人辈出,文官武将众多,贬官文化荟萃,更是发人深思;以旅游审美文化而言,“高峡出平湖”的时空变幻将使之三峡旅游充分展现以时间表现空间、旧貌换新颜的旅游审美神韵。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三峡工程形成“高峡平湖”崭新景观,对航运和旅游事业发展,善莫大焉。

    三峡文化卷目录

    凝眸百余万言且图文并茂的三峡文化长卷,心情是愉悦的。编者既是知名作家,亦是竭力研究流域文化的有心人。该卷囊括三峡文化精华,其流域文明演进、三峡文化传承、水文明与工程文化、三峡文物发掘与保护等各篇,俱选录全国研究长江与三峡文化之史家与学者原文加以润色编纂, 系统性与权威性并存;三峡文化集锦, 全方面系统展现历朝历代文人雅士各类作品, 犹如三峡百花园, 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捧读“三峡文化卷”,宛若饮茶,沁人心脾。

    品味“三峡文化卷”,犹如品酒,醇香绵绵。

    是为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盛世宏伟水利工程,提升三峡文化品位|《三峡文化卷》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of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