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经典导读】知德者鲜矣

【经典导读】知德者鲜矣

作者: 赛德传播 | 来源:发表于2018-10-05 21:53 被阅读319次

    《论语》卫灵公十五篇第四章非常简短,原文为,子曰:“由!知德者鲜矣。”意思就是孔子说:“仲由啊!知道德的人很少啊!”。本章理解的关键是怎么去理解文中这个“德”字,如果是一般人理解的道德,那不就是很多了吗?显然孔子这里所说的德与大部分说的德是不一样的,或者说孔子理解的德与一般人理解的德是不一样的,而一般人又不能理解孔子心里的德,所以孔子也常叹知道他的人太少了!这到底是怎么一个德呢?因为这段话没有语境,导致后人对这话理解有不同的看法。

    南宋大儒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德,谓义理之得于己者。非己有之,不能知其意味之实也。自第一章至此,疑皆一时之言。此章盖为愠见发也。”他理解这一章同这一篇的第一章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一时的话语,是对子路愠见而发。不少学者也认同朱熹的理解。但如果是这样,编书者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一章放在第一章之后,岂不是更顺理成章,何必隔了两章再提。如果这样费周折,编者不就是自作乱象吗?让人觉得《论语》杂乱无章,没有头绪了。

    其实不然,《论语》中各章先后顺序是有其道理的,编撰者是用心的,甚至是费尽心机的,绝不是胡乱编排的,各章次而是有其内在逻辑联系的。所以理解这一章,可以联系上一章第三章,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吗?”子贡答道:“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道来贯串它。”然而就是这个“道”,即使象子贡这样跟随孔子多年的高材生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得到的,更何况一般人。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可就是这个道,他却没有详细去阐述,弟子不问,他也没主动去提。这个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道,《论语》中无明确记载。我的理解,孔子所要大力倡导的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就是仁道与中庸之道,这个道就是他一以贯之的道。德是道的表现形式,所以这里的“德”,就是“仁德”“中庸之德”。孔子对于中庸,就发出无限感喟: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显然,这里的“德”理解为中庸之德,是准确的,而如还果能理解为建立在中庸之上的仁德,就更为准确。中庸之德之所以难行,就在于知道中庸之德的人太少了!当然即使知道了,而能坚持不断践行中庸之德也还是相当困难的,自古以来也是很少人能做到啊!能一辈子做到中庸的大概只有圣人了。

    所以,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知道中庸之仁德的人太少了!

    白云山人2018100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典导读】知德者鲜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qc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