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嫣儿妈咪【原创】
每天两点一线地生活着,总是积极地告诉自己“这是沉寂和勃发的基底”。
但终究觉得生活有点问题,“沉寂”和“勃发”也需要一个具体目标的时候,怀着不安和一些不自知的情愫,踏着相信的步伐,我来到了五月天里的苏杭。
也不知道在思想里追寻着什么,总之,我对于苏杭之向往,尽迷失在葱葱郁郁之间。
1. 灵隐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唐・宋之问《灵隐寺》
留学的时候,我也曾看到过高耸入云的树木群,蔚为壮观。
在灵隐,除了这样的参天古树之外,那富有灵性的古树根,在溪水的缓缓涤荡下,度尽了我的所见所想,毫不留情地洗刷着我的灵魂。
我不敢声张,就怕咻地一下,回归凡间绕。
这种感觉有点像青年时期,曾经喜欢学习朝鲜语和日语那般痴迷。就连走进卫生间,也尽量带着语法书。
在“雪隐”这道密闭的空间里,我完成了对朝鲜语“阶”的认知,思考过“日语的得体表达和语法结构”的关系。
如果说,心流状态便是如此描述,那我觉得这种形容还不够。
应该是,树根沁水,流水逝去,根基尚在,心底有韵。
2. 月河古街
天色氤氲碧波阔,乌瓦白墙垂柳落。
友人深巷劝酒香,奴家却笑角黍糯。
现代・大嫣儿妈咪《月河》
嘉兴的第一顿饭贡献给了清淡的菜肴。
满桌特色菜过后,最让我惊艳的是嘉兴的粽子。友人为了让我品尝道地的粽子,还带我去逛了粽子博物馆。
“琳琅满目”这个成语,我竟从未想过有一天也能形容我国各地的粽子形态。
尤其是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著称的嘉兴鲜肉粽,着实让我兴奋起来。
然而,最让友人惊叹的吃法,也在此诞生。那就是我的肉粽就着白砂糖。
这种吃法怎么说呢,与我而言就是品尝粽子的极致。
我时常感叹东北大妞“铁马铮铮”,江南女子“温雅翩翩”。
而我幼时长在中原的“北望气如山”,青年期寄宿西北的“大漠孤烟”,中年后定居东北的“白山黑水”,时时向往江南的“层峦叠嶂”,所以这种肉粽配白砂糖的合理催化,定是打开了我的复杂和融合。
就像一种创新通过舌尖散发至全身,咸甜相宜,体内的各种巧妙元素都各司其职地归位了。
我与友人曾在西北共度四载,曾经的时光也倏忽而至。
友人那玲珑的江南风情,融化在我们记忆中的抱怨里,而如今,都如这白砂糖撒上的鲜肉粽一般,对于我,别有滋味。
3. 同里古镇
推轩倒影轻眺暇,倚栏古桥衔街沓。
欲问早安谁人悦,飞檐斜来同里画。
现代・大嫣儿妈咪《浮生同里》
来到同里,我算是深切地体会到为什么苏州人的世界观里有那种自成一派的艺术理念。
过桥的原住民用特有的语调跟景区的警卫细说家常,上了年纪的民间评弹艺人自然而不做作地询问游客是否需要唱给对方听,树下的猫君慵懒地摊在露天餐桌的周围,这便是家家邻水的同里。
太过感动的结果,就是臆想自己如果居住在这里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做一个诗人,年年吟赋三桥;做一个艺术家,日日雕琢园艺;做一个商人,时时盘算富庶……如此想来我可能要挥别我的海肠饺子、椒盐海蛎子、新鲜的大海胆,想来也损失了一些北方的落寞。
那么,有朝一日,我还是携带家眷,悠然地坐在这酒吧街的拍子上,侧耳倾听那波浪长发底气不足的小伙不知所云地哼唱《成都》,也算是对同里生活节奏的一种高度自我性质的认同吧。
唉,借用郭德纲先生的一句话,既如此,便如此。
4. 拙政园
流水断桥春草色,槿篱茅屋午鸡声。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
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
小时候在教科书里领略过苏州园林的情致,前些年在园林风景画册里习得些设计巧思的皮毛。
倘若你问我为什么要去拙政园,我想毫无责任地回答,因为没去过,所以尚存一口怨气。
畅游园内一周,也浑噩不知远香堂、小飞虹、倒影楼如此哪般,反而对匆匆略过倍感惊喜。我忽而在记忆里调取了当时的栃木县,有些场景和而不同。
对于未曾去过的远方,都心生向往;对于记忆里的近旁,都回顾良久。
在这矛盾中,我也未必能真正读懂拙政园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是当我听到水声、鸟叫,看到松鼠跳以及品味到那悠悠的意蕴时,我知道这绝非文学一词可以简单概括的。
这是地域,是底蕴,是历史,是雅士,是民众,是匠人,此刻更是国泰民安给予我们的一份坚定。
岁月静好的拙政园,我将会好好欣赏你和你的过去的。
结语
苏杭五月天,我本是想获取如何经营生存之道。
友人的行程给了我最佳的回答:勿忘初心,一起创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