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更文800字点赞
世人不知敬亭好 却道青山多寂寥 ||从《独坐敬亭山》看李白③

世人不知敬亭好 却道青山多寂寥 ||从《独坐敬亭山》看李白③

作者: 山东宇哥 | 来源:发表于2024-06-12 13:34 被阅读0次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鸟飞走了,云飘走了,喧嚣的现实成为生命的背景,天地间只有我和敬亭山彼此凝望,相互欣赏。“相看两不厌”的“相”字,是互相、是平等、是交流、是沟通,更是心灵的契合。“唯”字体现了一种纯粹的境界:除了我和敬亭山,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复存在了。这里诗人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山想象成有思想有感情的同类。且这个同类与诗人还心意相通,是一眼万年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大多出现在恋人之间。所以后人解读这首诗的时候,自然把玉真公主和李白联系在一起。算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吧,但是这样想,却把李白的境界拉低了。

    忽然想起宋朝词人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的两句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看青山妩媚多姿,料想青山见我也是同样的感受吧。李白与辛弃疾作品风格和个人性情相似:一个是浪漫主义豪放派诗人,一个现实主义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作这首词时的处境与李白也基本接近:政治上壮志难酬,生活上孤独落寞。但是如果单从这两句诗来讲,辛弃疾还是稍逊李白一筹的。他逊就逊在了“料”字上,料想青山可能与我的感受相同吧。因为不敢坐实青山的感受,所以只好靠“料”来猜测。在辛弃疾眼里,青山只是青山。但是李白却把青山当作了毕生知己,直接说‘相’看两不厌。因为他了解敬亭山,他不需要猜测,因为灵魂的契合、心意的相通,所以他明白敬亭山,就像敬亭山明白他一样。这里诗人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拟人化,这不但体现了李白的想象之妙,运笔之奇,更是把这首诗的魂(包括李白本人的境界),提升了一个高度。

    鸟飞了又如何,云飘了又怎样。敬亭山还在,默默无言,始终如一。挺拔着他的挺拔,苍翠着他的苍翠。朝廷不重用能怎样,朋友都失联了又如何。我的品性还在,我的志向依旧,我的追求不老。人生不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我为之努力的,始终全力以赴。至于结果,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禅意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我想李白达到的应该是第四重境界:山亦是我,我亦是山。正因为达到了第四重境界,他也才能体悟到“相看两不厌”、物我相融,澄明无碍的妙处。

    李白与玉真公主的关系,以及他们与王维之间的纠葛是否属实,抑或是李白七上敬亭山是否探访玉真公主,没有史料可以佐证。不过《独坐敬亭山》所表现的孤独之意确实存在,只是孤独寂寥并不是李白所要传达的主要宗旨。天人合一的境界、宠辱偕忘的洒脱才是谪仙人内心真正的独白。

    就像郦波老师评说这首诗时说的:

    “人世间的恩怨情仇,总会像云卷云舒一样,随“众鸟高飞尽”,随“孤云独去闲”。任世事浮沉,任现实劫难,只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们终究可以保有自己鲜活的灵魂,与一片山,一川水,一棵树,‘相看两不厌’。只要你像太白那样在万丈红尘里,从未真正地沦陷,你就一定能在天地间找到自己的灵魂知己。

    后记:说明一下:“唯有敬亭山”的“唯”,很多版本作“只”。我上学时课本上写的是“唯”而非“只”,于是“唯”入了心,便再也无法接受其他。且个人认为,“唯”比“只”更能体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遂固执于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人不知敬亭好 却道青山多寂寥 ||从《独坐敬亭山》看李白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tn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