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缩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今天,我荣幸地接受了《瞭望》周刊授予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借着这个机会,我想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其中《大学》里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 和“致知” ,也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是寻求 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这样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他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而实验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要研究竹子的性质,就要栽种竹子,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而绝不是袖手旁观。
时至今日,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书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的时候,就常常不知所措了。我也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在这方面,有亲身经历。在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一开始做实验便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现在世界和社会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要培养实验精神。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