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妈妈拉10岁女儿跳海”真相:极端的父母,教不出健康的孩子!

“妈妈拉10岁女儿跳海”真相:极端的父母,教不出健康的孩子!

作者: 极客晨星少儿编程 | 来源:发表于2020-04-28 10:20 被阅读0次

最近看到一则让人气愤的新闻。

4月15日,一位来自辽宁的母亲拉着自己的女儿跳海轻生。

民警赶到现场时,被妈妈拽向海里的小女孩一直在挣扎哭泣。

4位民警便迅速手拉手将这对母女救上了岸。

上岸后询问跳海原因,才明白这次“轻生”是妈妈“吓唬”女儿的手段,想给上网课不认真的孩子一个教训。

新闻一出,网友们对妈妈的做法进行了“口诛笔伐”:

“不会养就别生!”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这种太偏激”

......

易怒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悲剧。

父母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似乎也成为了大多数家庭不得不面对和攻克的难题。

01

孩子总成为父母情绪的牺牲品

上面这样的案例并不是偶然事件:

河南南阳一对父母因孩子不听话对自己女儿采取套头捆绑的行为;

广东罗定一名母亲在电梯内对贪玩的儿子进行了一分多钟的暴打,致使孩子全身淤青;

河南一孩子因为未考到95分,被妈妈一气之下扔在了高速公路入口;

海南一名小女孩被爸爸用皮带和衣架殴打一小时,全身淤血发黑,最终抢救无效身亡

......

面对孩子的任性、叛逆或者犯错,父母有情绪在所难免,但将情绪的发泄化作咄咄逼人、暴怒恐吓甚至大打出手,那就已经超出正确管教的边界了。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也许他们的行为是恨铁不成钢,只是希望孩子变得更加乖巧、优秀;但却不曾意识自己的脾气,可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有一次,她着急出门,女儿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流得到处都是,她冲上去就是劈头盖脸地吼:“你怎么回事儿啊?”

被吼后的女儿当时就愣住了,连哭闹都没有,只剩满眼恐惧,她看到女儿这个表情,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

这件事让陶虹反思了很长时间:“我当时看到了她的恐惧,如果连妈妈都不能包容她的错误,那这个世界上谁能包容她?”

正如陶虹所说,父母突如其来的暴怒会让孩子处在没有防备的恐惧之中,并且可能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像噩梦一般反复重演。

之前微博上有一个话题叫做#易怒父母养出来的孩子#,而其中一条热门微博总结了在这样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所具备的15个特点。

评论区有将近3万条留言,每一条评论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曾经被情绪失控的父母震慑甚至恐吓过的无助灵魂。

“爱哭,爱多想,容易自卑,因为我就是这样的”

“讨好型人格,永远讨好别人,从来不照顾自己的感受”

“缺乏信任感、安全感,曾经想过自杀”

......

教育学家尹建莉曾说过:“你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七分伤害。”

家庭教育其实并不需要父母多么的“优秀”,一个有着平和态度,情绪稳定的“正常”父母,就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02

情绪化的父母,复制出情绪化的孩子

父母的情绪失控,不光是孩子的恐怖片,他们的脾气秉性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你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如果父母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那么他们的坏情绪会像传染病一样传递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多半会养成暴躁易怒的性格。

近日,江苏一名13岁的男孩与父亲因琐事发生争执。一怒之下,父亲就打了儿子一巴掌。

可谁知男孩就趁大人不在家,留下一张写着回老家的纸条,当晚八点多钟从离家出走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身上所有的问题都在映射父母的教育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不难看出,上面父亲的“棍棒式”教育让孩子在情绪失控时也会下意识地采取诸如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曾经有一期《奇葩大会》,一位叫刘可乐的小姑娘讲述了自己患上“躁郁症”的经历。

因为父母性格完全不同,在一起时常常争吵。所以父母吵架的画面,成为了她童年里挥之不去的恐怖电影。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久而久之,她也开始变得躁郁不安,很多时候就像一个一点就着的煤气罐,失去了控制。

狂躁的时候,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情况严重的时候,甚至每天都想自杀。

蒙台梭利说:“我们对儿童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着他的一生。”

当我们在孩子的面前争吵、发脾气,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在孩子的心理生根发芽,影响孩子的一生。

03

明智的父母,懂得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美国励志导师奥里森·马登在《一生的资本》中说: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

父母总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孩子,殊不知要做好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其实是自我教育。

夫妻之间,一定要形成一种默契:在孩子面前,不要轻易情绪失控。

那么,想要避免让坏情绪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父母又该如何做呢?

1. 在情绪失控前,离开回避

情绪控制并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是有些父母白天在单位已经有足够多的工作压力得不到缓解,回到家看到孩子没有在学习或者调皮捣蛋,瞬间气不打一处来,苛责辱骂就会脱口而出。

而在这个时候,父母要提醒自己及时按下暂停键。

首先意识到自己的生气行为时,给自己一个三秒钟的思考时间,询问自己是和自己的情绪生气还是因为孩子的行为生气。

其次也可以在情绪爆发时候,换个环境冷静一下,给自己一个平复心情的缓冲期,并试图告诉自己情绪失控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

父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就可以邀请孩子通过放松、减压、降噪的方式进行协商,不抱怨、不唠叨,理智地为发生的事情找解决方法。

2. 父母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和抱怨彼此

人都有情绪,夫妻之间的摩擦也在所难免。

但父母吵架也要分清场合,不要让孩子做家长情绪的垃圾桶。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才会给孩子十足的安全感。

黄磊就曾在采访中表示过,自己和孙莉很少吵架,即便是有争吵,也很快就能化解矛盾,这是两人共同达成的默契。

“家庭氛围很重要,如果一个家庭中,整天都有争吵声,那么孩子可能是不想呆在家里的,就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心理。”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多多的懂事和高情商,在《爸爸去哪儿》里,她能主动调解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即便在生气或受委屈时也不会肆意宣泄自己的情绪。

除了吵架,父母也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半。

这段时间,朋友圈被《我是余欢水》刷屏了。剧中余欢水的妻子每天都对自己的丈夫冷嘲热讽。

忘记买牛奶直接开怼,借别人的钱没要回来更是劈头盖脸地骂,一家人中秋团聚也丝毫不给丈夫一点好脸色看......

每天在一旁听着抱怨的孩子似乎也习惯了有这么一个“无能”的爸爸,时常大呼小叫。

得知爸妈离婚,依旧面不改色,继续喝着可乐,还说:“你俩离婚挺好的,离了婚才能带我来吃肯德基。”

年幼的孩子在童年就失去了对父亲权威的敬畏,自然也就缺失了那份关于担当和责任的教育。

3. 伤害孩子后,要勇于道歉

有人说,孩子的一生都在等父母一句道歉。

做父母是一堂“无证上岗”的实验课,谁都没有办法保证自己不对孩子情绪失控,但大部分父母却学不会在口不择言后,蹲下来跟孩子道歉。

综艺《做家务的男人》中,魏大勋就吐露了自己与爸爸的一个心结。

小时候,爸爸因为魏大勋没有按时休息,不听孩子解释,上去就是一顿暴打。

“咔咔扇,扇完之后,问错没错。”

“没错,继续咔咔扇。”

一开始嘴角还带着笑的魏大勋,说着说着就摸了摸已经湿润的眼角。那顿疼在身上更扎在心底的暴打,是他至今都无法解开的心结。

但失望的是,魏爸却用“不想回应”、“洗衣机”来逃避、岔开这个话题。

或许魏爸也不是不在乎,但嘴硬的中国父母总是难以在孩子面前说出“对不起”三个字。

但当父母第一次小声地说出那句“爸爸/妈妈错了”,就会明白,学会和孩子道歉,才真正地实现了从身到心的一种蜕变和成长。

为人父母这条路,有无数个挑战和困难,而情绪是这条路上无法回避的障碍。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绝非易事,父母不要过分为自己在孩子身上犯过的错而自责,而学会做好自己情绪的主人,尽量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当你每一次用高分贝“击垮”孩子的心理防线,他内心渴望与你交流的那扇门就会关上一些。

想让孩子的未来更加顺遂,那就努力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吧。

育儿,即育心;愿这场与孩子相伴的修行,能扫去情绪的阴霾,一路都是艳阳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妈妈拉10岁女儿跳海”真相:极端的父母,教不出健康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am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