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家庭篇
你必须有一群“现代亲人”,才能抵抗“血缘”压力

你必须有一群“现代亲人”,才能抵抗“血缘”压力

作者: 女工资讯平台尖椒部落 | 来源:发表于2018-10-31 14:01 被阅读0次

    摘要:我们应该在身边或网络上寻找到更多的“现代亲人”联盟,在关键时刻,帮助我们获得往前奋身一跃的力量。

    没有我妈不敢想的事。

    她觉得我和我表妹都不结婚,是两个人搞在一起了。

    所以最近我和表妹难得见面约着吃饭,我妈明明已经吃过了,还非跟过来找我们。然后开始背着我,一直念叨让表妹找人结婚,不要“像你表姐那样,家庭也没有,孩子也没有”。

    如果我足够帅气,这时候应该挺身而出甩个五百万在我妈面前:“离我表妹远一点!”

    但我没有。主要是我没有五百万。

    《男人要自爱》

    我妈的确嗅觉灵敏,有次她忍不住当面问我们俩:“不结婚难道你们以后要一起过吗?”我当时差点就说出口:那当然最好。

    表妹是个拉拉,我们俩臭味相投,一起旅行、买房。我的确想过将来和她一起组成多元家庭,也就是两个人加上一只猫、狗,不需要和谁结婚,各自恋爱或独身,有能维持生活的工作就可以一起过得很好。

    可这些想法都是无法向我妈开口说明的。多元家庭是什么?“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才是长辈们脑中的家庭,否则就是乱来,就是孤独终老,就是不得善终。

    而表妹的妈妈,则是不许她出国,不许她到外地工作,不许她找外地/国外的男友,连这些最基本的自由都不放手,更不用说接纳她是个拉拉。“我妈甚至一直没有怀疑过我常常带女生回家这件事。”家长对于同性恋的无知,让人无从交流。而随着妈妈的年纪越来越大,似乎让这件事变得更难开口,因为表妹要顾及妈妈多病的身体。

    年纪越大,无法对家人解释、交流的事越多,我们和家人之间距离也越远。

    有时候会想起闺蜜被家人逼婚后对我说的那句话:“你们才是我的亲人。”

    是的,血缘关系的重要性,逐渐被由三观、尊重和边界感组建起来的关系取代。也许只有真正在价值观上相互认同、在相处中相互尊重的关系中,我们才能找到离我们最近的“亲人”。

    这种“现代亲人”的出现,大概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有别于传统结构中的人际关系。

    社会学家费孝通把中国传统结构中的人际关系概括为“差序格局”,意思是人是围绕自己,以远近为标准划分亲疏关系。也就是父母、伴侣、子女等是最近最重要的关系,其它亲戚、邻居关系等等越往外越次之。这种划分里,人只存在于以血缘、地缘等形成的一个个圈子里,但是没有“公共”的概念。

    “差序格局”示意图,来源:北大新媒体

    在这种结构中,婚姻往往是为了把一个人更牢固地和整个家庭、家族联系在一起,把婚姻、家庭变成几乎唯一的支持体系,其它不涉及利益的社会关系被弱化、疏远,直至失去联络。

    我妈和表妹的妈妈就生活在传统结构中。对于那个时期的平民女性,结婚就等于“净身入户”,时间和生命全部围绕着家庭。她们对于子女的要求,也就更单一、执著,因为看不到家庭以外的选择。

    但在退休、子女离家后,她们有了更多时间,婚姻、家庭的匮乏显得更加明显,在生活的拼图上,个人的社交、兴趣是缺失的。于是她们开始试图联络从前的同事、同学、朋友,把婚外生活的拼图一块块找回来。

    这时候,家庭外的娱乐、交际活动实际上成为了生活的重心,她们开始跳广场舞、旅行等等,难得地享受惬意生活。

    只是这段时间往往只有短短两三年,一旦孩子结婚生子,她们又要作为家庭预备役重新回归,担起带孙子、孙女的责任,自己的社交需要又被排在了家庭需要的后面。

    尤其在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社会中,父母对于子女的依赖更强,对家庭的依赖也更重,而如果不帮着带孩子,也会被人说三道四。

    所以,即使我们生活在汽车可以上外太空的8102年,城市无限扩张,家务可以用小机器人来做,但在家庭生活上,我们的父母往往仍旧像费孝通《乡土中国》里说的那样,被传统的差序格局控制着,捆绑在家庭中。

    《四重奏》

    对于80后来说,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旧是很大的,“剩女”、“剩男”的污名和焦虑,就出现在80后进入“适婚”时期。传统家庭结构展现着自己的余威,开始召唤年轻人们进入婚姻。

    但到90、95后一代,随着自由主义的兴起,经济形势的上升,个人独身开始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当80后们经过对“剩女”、“剩男”这些词的反抗,反对对个人自由的干涉开始成为新一代的主流思想。独身、大龄不婚、离婚,甚至同志伴侣关系等,都不再是原罪一般的存在。虽然仍存在各种挣扎,但婚姻、家庭已经失去了过去那种理所当然的地位。

    精神上,多元的社会思潮、社会身份,让个体对于精神的追求有了更多松动、活跃的空间,“三观”成为年轻人寻找伴侣和拓展交际圈的首要标准,一度成为挂在嘴上的热词。

    更重要的是,现代商业社会是一个广泛、互联的社会,有别于过去以竞争为主的格局,以合作、联合、协商为主旋律,个人在其中往往被要求参与更广泛的人际交往。

    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差序格局不再有能力满足个体在经济和精神上的需求,也就失去了强大的召唤力。

    这时候,“现代亲人“成为一种新的关系需求,甚至取代了传统“差序格局“中原本意义上排在前列的血缘关系,成为人们重新定义自己生活和交际圈的可能。

    事实上,不论是独身还是结婚,人都需要一个支持体系,在其中获得精神共鸣、理解和边界。一个人获得支持的来源越丰富,抵抗意外风险和生活消磨的能力越强。

    而“现代亲人”,从来不是自然形成的结果,而是相互独立的个体之间,经过主动选择、磨合和对独立精神、利他精神的练习,逐渐形成的。

    它是人们对于自由和边界的一种实践。

    《北京女子图鉴》

    就像我和表妹之间可以形成默契的关系,并不由于她是我的表亲,而是由于我们在自我认同、相互尊重上达成的一致。

    表妹是个拉拉,我向往多元家庭、开放关系,这些不见容于传统世俗家庭的特质,在我和她的相处中,反而提供了让我们相互学习的机会:高中时她对我出柜,让我开始了解拉拉,后来我在经历开放关系时,她成为我的倾诉对象之一。

    很幸运,我们能够从尊重个人选择的角度,建立起一种“现代亲人”的关系,在家庭内部成为联盟,相互支持。

    找到你的“现代亲人”,获得更多精神支持、利益联结,这是我们对抗传统结构,维护个人独立的方式。

    一个朋友曾说,自己在理性上是倾向于独立、解放的,但身边的亲人朋友常对她的独立主张泼冷水,让她感性上开始软弱。这种来自环境的消磨,只有当我们走出以血缘、地缘为主的圈子,找到更广泛的联结,建立“现代亲人”的支持体系,才可能终结。

    网络也给了我们连接更多支持体系的可能。

    第一次尝试开放关系、对外探索,去见一个陌生的性伴侣时,我在一个社群内部直播了自己的经历和心理变化,那个以女权主义为主题的百人群里,大家像操心自己的事一样为我出谋划策,围观打气。那是我第一次感觉,拥有一群观念一致的盟友,是多么幸福的事。

    时代的确已经不太一样,我们的选择也已经远超父母一辈。

    虽然我们多少像骑在墙上的一代,受着旧世界的掣肘,往前一跳是独立自由,往后一沉也许又落入传统观念的牢笼,但我们可以善用这些选择的权利和方式,重新建立自己的支持体系,在关键时刻,获得往前奋身一跃的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必须有一群“现代亲人”,才能抵抗“血缘”压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ca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