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说 就不是老子之道

作者: 北池鱼 | 来源:发表于2021-06-05 11:53 被阅读0次

道可说否?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至少有两种意思。其一,道是可以说的,但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我所说的“常道”了。其二,道是可以说的,但我所说的道并不是人们常说的道。

理解的关键,是对“常道”的解释。“道”这个概念,早在老子诞生之前就出现了,周朝初年,周王室修了一条从都城镐京到洛阳的大路,就称为“道”。哲学家讨论哲学问题,需要借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老子从万千词汇中,选出一个“道”字,来命名他的哲学思绪中最高的、终极的本源。但他为了避免误会,特意说明,我说的这个“道”的涵义,可不是老百姓常说的那个“道”的意思。

这么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第二种意思。

但,且慢,我们如果看帛书本《老子》,帛书《老子》此句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里用的是“恒道”而不是“常道”。为什么有这个区别?帛书《老子》抄写于汉文帝刘恒之前,刘恒之后,为了避“恒”字之讳,故今本《老子》改“恒”为“常”。

“常”和“恒”都有长久、永久、常规、常法、规律、经常、常常等意,所以才用“常”易“恒”。但“恒”字表达这些意思时,读为“heng”(第一声)。而“恒”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周、遍、全之意。“恒”字表达这些意思时,读为“geng”(第四声),而“常”字无此意。以“常”易“恒”,让人着重于时间上的永久,而忽视了周、遍、全的意思。老子的道论,显然不只是指道是永久的,更有周遍全之意。如此,“道可道,非常道”取第一种意思为佳。

其实,两种意思并不对立,结合起来理解“道”,也许更符合老子的本意。道是可以言说的,但要注意,老子所言之道与百姓通常所说的“道”意思并不一致,而是老子借用“道”这个词来命名他的哲学观中最高的那个概念。这个道的概念,与百姓日常所用的“道”的概念有相通之处,但已经远远超出了此“道”的含义(相通之处在什么地方呢?都有规律、趋势之意。人们日常所说的道是人行走之道,有必须顺其趋势而行之意。而老子所言道是统治者治国应循的规律、趋向,以及人生应循的规律、趋向)。

而且,最重要的是,道虽然可以讨论,可以言说,但要注意,一经说出来的道,就不是老子所言恒常、周遍之道。因为人类的语言是有所限制的,而道是无限,以有限的语言来论说无限之道,当然不能全遍。

道不可被语言所限,而人的语言是人认识万物的表达,那么,人可以通过认识万物的方式来认识道吗?

《老子》通行本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人类认识万物,无非是通过眼、耳、鼻、舌等身体的感官,但老子说,你用身体的感官去认识道,了不可得。你用眼睛去看,看不到道,你用耳朵去听,听不到道,你用手脚去触摸道,摸不到道。道与万物有根本的区别,物有具体的形象,但道混沌一体,无形无象,无色无味,它虽然是万物之“母”,但它不是任何物体,你不能用认识万物即“子”的方法去认识“道”。如果你用认识万物的方法去认识道,可能无从下手。

怎样认识道?可以通过思维的感悟。“它上面不显得光亮,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像,只能勉强形容之为‘惚恍’。”

这个惚惚恍恍的道,你在万物之中是绝对找不到的,你用认识万物的方法来认识它绝对是无法认识的,只能在思维中去感悟它。

思维的感悟一定可以获得道的真理吗?老子说:“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随着它,看不见它的尾。”这个头尾可以是时间的头尾,也可以是空间的头尾。时间和空间是人类为了认识身边的世界而构建的观念,在道里面有时间吗,有空间吗?

对于人类,时空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在现实中的一切可以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加以确定,我们离开了时间和空间,我们无法确定我们的存在,但正因为有了时间、空间的存在,所以我们成了有限之物。但是,道是无限,道无时空。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是一句颇有争议的话。帛书本老子此句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古”与“今”一字之差,意义不一样。

如果是“古”字,意思是“把握古己有之之道,来驾驭今天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古代的原始,就知道‘道’的规律了。”

道如果无时间、空间之别,那么古时之“道”与今时之“道”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如果是“古”的话,似乎有个逻辑上的毛病,能够“执古”,意味着知古、懂古了,后来又来个“能知古始”,是不是多余?

如果是“今”字,容易解释一些。把握今天的道,来驾驭今天的事物,体现的是活在当下的智慧。但道有古今之别吗?

因此这里的“道”,可能并非指“道”之体,而是指“道”之用。

道是万物之“母”,作为“道”之子的万物,一经产生就在不断的流衍之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了道即是万物产生的原因,也是万物流衍的原因。万物处在不断的流衍之中,故古时的世界与今时的世界不同。如何在古今的世界中安身立命,必须因应古今不同的形势,但因应的原则是一样的,就是悟道,得道,行道。

相关文章

  • 道可说 就不是老子之道

    道可说否?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至少有两种意思。其一,道是可以说的,但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我所说的“常道...

  • 道的感悟

    老子是崇尚“道"的,老子的"道"是无为之道、柔弱之道、虚静之道。老子将道比喻成女性(童女、母亲、玄牝),‘“无名天...

  • 《酷说老子》第一章合集(8~12)道可道,非常道(致达之道)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致达,但致达之后就不是永恒之道) 《酷说老子》第一章(8)道可道:真理,你只能接...

  • 道与非道或无道及知与无知或未知

    一、道与非道或无道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阿域认为:老子之所谓道,不在已有之道,而在非道之道或无道之道。鲁迅说:...

  • 传统文化课‖第六讲:听老子讲道理

    一 庄子讲故事,老子讲道理。 知道了庄子,不能不了解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不可说,不可说,不说...

  • 每日一读:老子之道

    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老子之道,乃是宇宙之道,老子之名,乃是万物之名。其实,这样说,我自...

  • 国学12道

    【国学12道】 1、孔子:为人之道。 2、老子:处事之道。 3、庄子:养性之道。 4、孟子:君臣之道。 5、荀子:...

  • 【孟母堂】經典12道

    【經典12道】 1、孔子:为人之道;2、老子:处事之道;3、庄子:养性之道;4、孟子:君臣之道;5、荀子:学习之道...

  • 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若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道可以言说,但不是人间常俗之道。道可以言说...

  • 今日读《论语》小得

    我以前曾经说过,老子讲“道”,孔子也讲“道”,老子讲的“道”是“道法自然”,孔子之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道,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可说 就不是老子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jq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