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曾经说过,老子讲“道”,孔子也讲“道”,老子讲的“道”是“道法自然”,孔子之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道,虽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对于我们大多数的老百姓来讲却是“日用而不知”。就好比牛顿的苹果,我们人人都知道苹果要落地,但只有苹果落到了牛顿头上,才成了牛顿的苹果。这个就是所谓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论语之中,被写为“道”字的地方有89字,这些字中有的是他字假借为“道”,比如说“道千乘之国”,这里的“道”是“导”的假借字,意思是“领导”,这个假借,“道”于“导”有意义相通道地方,道者,路也,路能够引导人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而“导”是应道,路也是引导,故“道”“导”可通,除去这些,《论语》之中的道还有其他的一些意思。
一、 就现象而言,具体的,能够被孔子称为道的有些什么。
1、先王之道。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父之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孔子的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4、富贵之道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天下之道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6、君子之道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7、善人之道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8、文武之道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以上所言,皆是道德现象,道有千万,万物皆有道,万事也皆有道,道以本立,本立而道生,我们知“道”,但如何以道行之才是关键。
二、对待“道”的态度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三、孔子所在时代“道”的状况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四、如何实现“道”
1、行义以达其道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2、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是为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