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晚上无意间看到《人民日报》微信上转载了一篇关于四川广安邻水县九龙镇马盐村李路长的故事。故事里说:已经55岁的他,因为要照顾失明且大小便失禁的母亲,29年如一日,至今尚未娶妻。
“在过去的29年里,照顾母亲这件事,周而复始:给母亲洗脸、洗头,洗脚,准备一日三餐,清洗目前大小便失禁换下的义务……”有人说是老母亲拖累了他,要不然也不会至今孤身一人。可他却轻描淡写一句:“她是我妈,她养我小,我理应养她老,哪有啥值不值得。”
记者问他,在照顾母亲这么长时间里最担心什么?他说最担心的自己生病。生病了就不能照顾母亲,没人给母亲做饭、擦洗身子,母亲就要受冻挨饿……为了不让自己生病,多年来他养成了“冬天穿厚点,高温少干点,发现生病苗头马上吃药”的习惯。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平凡的老李身上散发的确实一种无私的大爱,一种家庭的责任和担当。“孝”在心中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
这样的品格和事迹不尽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几则故事。
02
《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因其母亲武姜偏爱弟弟共叔段而怂恿其作乱,最终被庄公发配到了颖城,并且庄公发誓说:“不及黄泉,无想见也”。
一次,大臣颖考叔来觐见庄公,庄公赐了他一些肉食。颖考叔没有吃,而是把肉放进裤兜里。庄公好奇就问:“你为什么不吃呢?”他回到说:“我的母亲还没有吃过,我怎么能吃呢?请大王让我把这些肉带给我母亲吧。”
庄公被颖考叔的这个举措感动,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不免感伤。想去尽孝却又碍不下面子,最终“阙地及泉,随而想见”。母子随如初,后被传为一段佳话。
晚清重臣曾国藩刚到北京做官时还是一名小隶,光景窘迫,时常靠借钱度日。虽然自己窘迫,他却始终不忘为父母、祖父母尽孝,心里无时不惦记着能为家里分忧解难。
比如,他在1842年6月的日记中写道:“孙在京亦借银二百两,此地通挪甚易,故不甚窘迫,恐不能顾家耳”。“孙在京光景虽艰,而各处通挪,从无窘迫之时,但不能寄资回家,以奉甘旨之需,时深愧悚”。
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无不是把“孝”作为修身治心之本,以孝治家,以孝修德,以孝治国。
03
以老李的所思所行来反观自己平日里对待父母的言行,真是深以为愧。父母说了句不爱听的话,马上疾言厉色予以反驳;家里稍有不顺心,便对父母乱发脾气;平日里打电话不到三分钟就急着说“好了,好了……”赶紧挂电话。 种种劣行,想来真是惭愧地无以自容啊。
孝存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对父母崇尚敬爱,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嘘寒问暖,本不是难事,难得是缺乏一颗以孝修身之心。唯有从现在做起,从和颜悦色做起,长期以往内化成为一种内心的自觉,孝道也就显现了。
百善孝为先,孝不为,善何存?又如何立身处世呢?
仅此以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