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放暑假了,孩子们都开始撒欢玩耍了, 如何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如何在这个暑假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
恰好,《得到 ------得到头条》的一期节目,就正好讲到这个问题,咱们一起学习下吧:
有没有什么方法,既能让孩子过得轻松又充实,家长又不至于太累呢?
前段时间,《今日心理学》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是一位美国的行为设计学专家,叫尼尔·埃亚尔写的。也就是那本畅销书《上瘾》的作者。这篇文章主要说的就是,小学生家长应该怎么给孩子设计暑假?
按照通常的设想,暑假不是休息,就是补课。但是,尼尔·埃亚尔认为,暑假跟学校,其实是互补关系。在学校的学习中,有三个部分是经常被忽视的,分别是,自主能力、社会技能和亲密关系。而暑假,正好是提升这三方面能力的好机会。
首先,自主能力。
这不难理解。你看,学校里干什么、吃什么、玩什么,往往都是设计好的。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还有个心理学教授,叫芭芭拉·罗格夫做过研究,发现一旦一个人总是被别人安排,他对自主能力的渴望度,就会下降。简单说,被安排得久了,就不想自主了。
怎么办?
得趁暑假把这个能力捡起来。
其次,社会技能,也就是,沟通、协作、表达之类的社会通用技能。
学校里不是不教,而是没有应用的机会。也得趁暑假,把它抓一抓。
最后,亲密关系。
这点当父母的得留意。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很多父母对孩子,不是陪伴,只是陪着。
所谓陪伴,是跟孩子一起干点什么,最好是一项长期任务。
比如一起学习一项技能。平时上学没这个时间,暑假正好可以。
基于这三个因素,埃亚尔给了一组行动建议。
第一步,是引导孩子,自己设计暑假计划。
比如可以跟孩子说,假如9月开学时,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到全班同学都不认识你了,是不是很酷?因此,你要不要学点什么技能?
再比如,你最佩服班里的谁?为什么佩服?你愿不愿意成为跟他一样的人?
再比如,你可以把今年夏天的特色夏令营,列一个清单,请孩子自己选。
埃亚尔提醒,引导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想方设法地表扬他,再把改进建议,安插在表扬当中。
比如,孩子的计划是玩游戏。你可以说,这个计划很好玩,估计很多小朋友都羡慕你。
但是,假如你能把游戏时间安排得合理,能控制住自己,就更厉害了。
第二步,是把暑假计划,转化成社会性任务。
也就是,把沟通、协作、表达之类的动作,设计到孩子的任务里。比如,孩子想学游泳。光掌握这个技能还不够,你还可以引导孩子,在学游泳期间,多交几个朋友,跟他们分享你的学校生活。
再比如,学跳舞,你可以把最终任务设计成,在开学时,主动向老师展示你的新才艺。
埃亚尔认为,设计这个社会性任务,比上兴趣班本身还重要。
就像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个梗,叫十万芭蕾。据说一个当妈的花了十万让女儿学芭蕾,最后就学会了三个动作。站立、举手、鞠躬。
这未必是普遍情况,但它也反映了一件事,兴趣技能,没准过几天就忘了。但同步养成的社会技能,会一直长在孩子身上。
第三步,是确定了任务之后,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制定日程表。
假如在执行的过程中,孩子不愿意,家长千万别强制,而是要尽量提供帮助。
孩子嫌外面打球热,就找室内场馆。孩子嫌游泳馆太远,就找个近点的场馆。
这不难理解,就不多说了。 假如你觉得前面的方法执行成本太高,没关系,至少有一件事,是可以在暑假做的。
就是,建立对孩子的认可。
你可能会说,认可还不简单?不就是不管孩子做什么事,我都点头。
不好意思,这个问题还真没这么简单。
咱们得到《青春期家长必修课》的主理人,北大第六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李雪霓老师,专门讲过这个问题。
首先,孩子与家长的大多数矛盾,都来自家长无法认可孩子。
注意,这种不认可不是态度层面的不认可,纯粹是技术层面的不理解。
比如,孩子画画,要知道,画画这个事,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可能孩子觉得自己画得好,家长觉得画得乱七八糟。你看,分歧出现了。
家长就会想着说服孩子,说你画得这也不行啊。
孩子要是不服,家长就得加码,说你整天画这些乱七八糟的,不要学业了吗?你看,裂缝越来越大。 怎么办?
李雪霓老师说,关键就在于,家长得学会认可。
这里的认可,可不是表扬。
而是,我们要看到一个人的情感体验和需求,并且承认它的合理性。
认可一共分成6个步骤。听起来多,其实很好理解。
第一步,是无条件地倾听和关注。也就是,不管孩子说什么,起码得认真听。
第二步,是确认自己听到了孩子的情绪。也就是反问孩子,是不是这样?我说的对不对?
第三步,是将心比心,也就是让自己跟孩子互换角色。假如换成我,我会不会跟你一样?
第四步,是找到情绪的来源。也就是,到底是什么事情,导致了孩子的感受。
第五步,是把自己切换到跟孩子平等的心态。
第六步,是用对待成年人的方式,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包括你对他的理解与建议。
你看,这六个步骤不复杂,推荐你试试。
著名的戏剧大师约翰斯通说过,孩子并非未长大的成人,但每个成人,都是枯萎的孩子。
从这个角度看,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没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