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完书,都试图将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做个梳理。是的,思想,理性的思考,感情,感性的体会。哪怕星火之小,毕竟思考过,或许比泰戈尔笔下飞过的飞鸟要幸运些,还会留点痕迹。
雨果文字的深度、力度以及他从容叙述中的那种优雅的气息和谐地融在一起。读《悲惨世界》也好,《巴黎圣母院》也好,总会感到他对于社会现状的毫不留情的揭露与显而易见的谴责。在这一点上,雨果是从来不吝于表现自己的立场的。当然,有时,他也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冷静、客观的事实说话。
似乎,经典的文学作品最终指向的必然是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最有价值的内核。这或许是所有伟大的作家创作的共性。也唯有如此,他们的作品才会历经百代而不朽,在时空的转换中静静地立在那里,如同一座座岿然的山峰,又像一面面招展的旗帜。不,或许这些比喻都太过通俗,是自己的笔力实在有限,想象力又如此贫乏,以至难以对这些经典作品做出更恰切的评价。
然而,我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的是,这些作品是可以重塑一个人的灵魂的。读这样的经典之作,我们的人格才更趋完善,我们才可能真正懂得人何以为人。
今天大致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我重温了《巴黎圣母院》,这本书与《悲惨世界》比起来,篇幅短了很多。然而,在这部作品中凝聚的对人性的善恶美丑的力量毫不逊色于长篇之作。一个敲钟怪人,似乎上天把一切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似乎只是为了让他完成对他而言最神圣的使命——保护爱斯梅拉达。两个人的对比被作者夸大到极限,丑的似乎不像人,美的也似乎不像人,不过一个是接近怪物,一个是视为仙子。于是,围绕美丽而起的各种欲望上演了虚伪丑陋残酷的戏码。故事的结局,美丽的仙子终于离开了人间,那个荒淫的骑士如作者所说的也有了悲剧的结局,结婚了,虚伪的代理主教如他所愿地进了地狱,唯有那个丑陋的敲钟人和他心中最美的最爱的人同穴,找到了心灵安放之处。
人之为人,何以为人?道理极简:爱与善同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