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425022/b221e6b53df4e522.jpg)
重耳遭骊姬之难,出逃国外十九年,介子推紧随其身,尽忠护卫。在重耳困乏之时,介子推割股以食之。然而当重耳返国即位成为晋文公后,奖赏有功之臣,却独忘介子推。介子推大怒而去,隐居介山。文公知过,追子推到介山,子推不出,文公烧山欲逼其出,介子推抱树烧死。
文公忽略介子推固然有误,然介子推只因未获奖赏便抱怨而去,气量未免过于狭小,此其错一;在明知文公知错回头后,仍然固执不出,宁可烧死自己也不肯原谅别人,性格偏执至极,此其错二。
所谓的好有两种好法:完全自愿的和有目的性的。当你有目的性去对别人好时,就会希望得到回报以让自己达到心理平衡,无论这种回报是长期或者短期,巨大或者渺小,都不能算是纯粹的好,因为你的付出都是为了将来可能的收获,很多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付出,还要费尽心思提醒对方甚或直接告诉对方,这样的好从性质上其实是一种生意交换,即使是亲友朋友之间。而真正的好应该是沉默的,根本不在乎别人知不知道,不在乎别人什么时候才会知道,即使别人永远不知道自己心里都很开心,因为你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这种付出才是快乐的,是纯粹的。
相比之下,伯夷叔齐的境界就比介子推高出很多,即使不愿生活在殷,于武王东征时,就算没人敢说一个不字,二人也独以为不可,极力拦阻。而当殷已灭,天下宗周后,又独不食周粟,双双饿死首阳山。他们所做的这一切,纣王连知都不可能知道。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范蠡在助越灭吴之后,虽有大功但选择退隐,不是因为他的境界,而是因为他看出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所以事成后浮海而去。这只能算是聪明。而鲁仲连在退秦军之后,平原君欲与加封,以千金为寿。连笑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也。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 遂去,不复见,逃隐于海上。这才是是君子所为,高下立判,境界尽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