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相比往年,可能是过得比较轻松的一年了,拜“流感”所赐,很多人选择在家休息,跟家人待在一起,往年一起去拜年的情况也少了很多。
打小经历了非典等各种大小流感,都坚强的活过来了,只是可能年纪大了就知道惜命了,今年的流感虽说在老家城市连疑似病例都没有,但还是觉得不能心存侥幸。
所以刚结婚一年的我,正常来讲也应该去亲戚家拜拜年,去朋友家串串门,但是本着我为人人的态度,决定还是安静地呆在家里吧,尽量少走动,少外出,跟家人单纯的待在一起,轻松又自在。
过年的仪式感
在外面漂泊久了,每年也就盼着这几天能回到家,跟家人团圆,一起过个幸福年。大年三十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互相塞个红包,跟自己说一声辛苦了,过年的仪式感也就算完成了。
以前每年回家过年,总是有那么几项固定的娱乐活动,买新衣服,拜年讨红包,吃年夜饭,看春晚,跟朋友聚会...但随着年龄增长,似乎也不在乎有没有买新衣服,吃什么样的年夜饭了,对我来讲唯一不变的,就是看电视。
我的电视情结
本人打小喜欢看电视,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家里看黑白电视里的西游记,依稀记得当时的桥段是三打白骨精的情节,唐僧把孙悟空赶走,自己躲在家长背后哭了一顿,感叹自己小小年纪就能入戏...
网图有了彩色电视后,一放学就马不停蹄的回到家看动画片,因为较真,一定要看清楚电视里的演的镜头细节,就搬个小板凳坐在离电视屏幕很近的地方,久而久之导致近视加重,上学期间书倒是没看多少,眼睛的度数反而蹭蹭涨。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现在又有了液晶电视等高科技产物,是要多薄有多薄,要多大有多大,可自从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后,很多人都习惯直接用手机、笔记本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看电视,因为方便,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想要看电视,手机App、iPad只要有网络,就可以畅享搜索海量大片,无需跟随电视剧的演播节奏和去都去不掉广告时间,以至于到现在,很多人一提起电视,就会觉得这个古老的产品似乎已经快要被淘汰了,已经不被千禧一代需要了,也或许早已经进入了衰退期,并且无法产生第二曲线。
可能每个人的需求不同,追求的东西自然也就不一样,但存在即合理,电视机市场还存在,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在我看来可以用一句话概述:有很多产品可以解决看电视的需求,但用电视机看电视的场景却无法代替;
1、满足控制欲望:遥控器在手全场我有,随心所欲畅快切台,想换台就换台,就像在商场里选商品,不喜欢的就可以看下一个;
2、满足大屏视觉观感:随着社会发展,大屏观影给人们带来了良好的观感体验,电视屏幕越来越大,镜头的人物头像甚至可以比现实的人脸都大,清晰度也越来越高,这点是手机等便携电子设备无法满足的;
3、提升家庭凝聚力:过年过节,家人坐在一起,电视机一打开就似乎有了共同的焦点,可以把注意力吸引到一块,共同探讨电视里的情节,总比大家聚在一起时,却各自埋头看手机好得多;
4、提升存在感:当一个人在家时,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可以把电视打开,随便看什么节目都可以降低孤独感,自己可以边做家务边听电视节目,哪怕电视静音,只要屏幕动着,就不会让自己觉得空虚和孤单;
5、家庭装饰:电视的节目画面一般都不会太次,生动鲜活的镜头无疑也是家里的一处风景墙;
6、娱乐工具:随着科技发展,大屏电视机也渐渐的发展成为娱乐工具,除了日常看电视电影,最常见的就是K歌,玩网络游戏或体感游戏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家庭生活。
网图对于电视机的一点思考
论看电视的诉求来讲,电视机确实已不再是唯一能满足这个需求的工具了,因为看电视相对来讲是刚需,但是用电视机看电视就不再是刚需了,也只是为满足用户某些特定场景的产物。
电视机已经从最先单纯的看电视的工具转换成了一种承载人们生活质量的情节变迁,正如上面说的几个场景,恐怕是任何高端的手机都无法实现的,但是依然承载着多年来社会发展的历程,承载着很多人的情感记忆。
当然对比手机移动端的优点,很多电视机厂商也做了一些改革,比如网络电视,就是充分结合了手机移动端的优点,在满足以上电视机使用场景的基础上,还可以搜索自己想看的任何网络节目,甚至还有私人订制等服务体验。
其实手机和电视机是不必相提并论的,因为产品本身定位、目标用户都有很大区别,只是在功能体验上恰好弥补了对方的缺陷,又恰好满足了部分用户的共同需求。
最后说几句
当用户习惯使用一种产品后,这个产品对他来讲,就不只是功能、形态上的更新迭代这么简单了,而更多地是一种行为和精神依赖,因此电视机对于用户来讲依然有很高的用户价值。
此处可以强行套用产品大佬俞军的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对于电视机未来的市场而言,要计算可代替电视机的产品的用户价值,需要着重考虑这里的替换成本,此处替换成本不仅仅是表面的消费服务成本,而更多是隐性成本,即有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精神依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