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益书社
2018-11-11 把暂时片刻当作天长地久

2018-11-11 把暂时片刻当作天长地久

作者: 叶小静Stamy | 来源:发表于2018-11-11 16:09 被阅读38次

    有些书告诉你一些事实,有些书告诉你一些道理,而有些书这两个都不讲,只是给你一个感受的机会,让你从自己熟悉的回忆里,摸索出一些别样的体会来。

    《天长地久》就是这么一本书。

    我是那种很容易被感动的人,但读这本书的时候,哭的次数未免多了一点。龙应台絮絮叨叨地讲着自己的故事,写着自己的感受,但这一切好像与我无关,因为我总是一边看着她的文字,一边跳出书本,扎进自己的回忆里去,等我回过神来,已经泪流满面。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作“给美君的信”。美君,是她的妈妈。所以我在读的过程里,也总想起我的妈妈。

    1

    仔细回想起来,我对我妈妈的态度在最近十年里经历了很大的转变。

    初中那会儿是害怕,觉得她很凶,总是吼我,不仅吼我,还要吼其他人,所以我和亲戚家的小孩一样害怕她。

    后来上了高中,慢慢看到她的坚强。觉得她能赚钱养家,还要处理家里各种各样的问题,实在厉害。而且那个时候感受到了她严厉之外的关爱,所以非常崇拜她,立志以后长大了要做像她一样坚强的人。

    再后来上了大学,开始嫌她烦,觉得她思想封建,又唠叨,还爱发脾气,并且老是干涉我的生活习惯和恋爱关系,就变得不是很爱搭理她。放假回家总是和朋友外出聚会,和她的交流变得很少。一年下来也说不了多少话。

    再后来就参加工作了。第一年作为新手教师,压力很大,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备课上面,更不喜欢听她唠叨,于是态度更加恶劣,经常在家里发脾气。直到工作稍微上手一点,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和思考,才慢慢感受到她的不容易,对自己前几年的所作所为后悔起来,对她态度开始有所好转。

    但还是免不了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他们想和我聊天,或者让我帮忙做什么事,我也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因为觉得麻烦。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怀疑,人是不是越老越像小孩?一点事不顺着她的心意来就要闹情绪,还需要你去哄。

    但最近发生的一些事,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第一、两辈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他们如果不能理解你,你要试着理解他们。

    我妈有一些我非常不屑的价值观,比如女孩子就要主动做家务,不生孩子人生就要被嫌弃什么的。

    以前小时候好像不觉得,但越长大就越看不惯,尤其是当这些价值观和我自己的生活起了直接冲突的时候,就更容易陷入一种焦躁的情绪当中。

    但仔细想想,这实在怪不得他们。一个人的三观是由他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所决定的。我们年轻一代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教育,也能享受到更多元的信息渠道,所以在某些知识方面很有可能超过自己的父母,比如对智能设备的操作以及真假网络信息的甄别。但这种由父母的付出和时代的进步所带来的成就,不应该变成傲慢的优越感。

    我嫌弃我妈“怎么这个都不知道”的时候,其实忘了,像她这样聪明的人,如果把花在我和我妹身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自己身上,肯定不是现在这样饱经风霜,对网络世界一窍不通的形象。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作为子女所拥有的生活,与其说是自己创造的,更像是父母用自己原本可能更精彩的人生换回来的。

    龙应台在书里发问:养儿育女的人是否早就知道,当初做牛做马让儿女受高等教育,最后会换得他们从高处俯视你,不耐烦地对你说:“哎呀,你不懂啦”?

    我不敢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实在惭愧得很。过去的几年,我也经常用这种不耐烦,甚至鄙视的态度和父母对话,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只知道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我头上,让人心烦。

    现在想来,实在不应该。

    别说还不确定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对不对,就算是对的,也不是我们自己有多厉害,而是更多学习和体验的结果。而学习和体验的机会大多数是父母提供的,所以比起让他们理解我们,我们更应该主动理解他们,如果可能的话,还要解释给他们听。因为理解这个事情,掌握信息更多的一方做起来可能相对容易一些。

    但过去的时间不会重来一次,只希望自己以后再遇到他们不知道智能设备怎么操作,或者轻易相信网上骗局的时候,不要轻易抱怨“你怎么这个都不会?”或者“你怎么这都信”,而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多一点耐心。

    第二、理解是沟通的副产品。

    我以前总是觉得,父母根本不懂我,所以懒得和他们多说。

    但这慢慢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我不说,他们就很难理解我,反过来,这种不理解让我更不想和他们沟通,他们也就更难理解我。久而久之,两代人的交流越来越少,到最后可能真的就只剩下一个名分。

    而我之所以觉得朋友比父母更懂我,除了年纪相仿,经历相似,也可能是因为我和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和父母相处的时间。

    沟通少了,理解自然也就少了。

    更重要的是,近来我慢慢地发现,在某些方面,父母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加理解我们。

    比如说我妈不理解我为什么喜欢去外面吃饭,但在为人处事上比我得心应手很多。

    虽然我很不想承认,但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比我想象中要大得多,甚至有时候就像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在《被讨厌的勇气》里说的:“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父母这一辈人在人情世故上付出的努力,比我们大得多。所以他们对人际关系的看重程度,也比我们要强得多。因此面对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困扰,他们能给出的建议,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加实用和成熟。

    同一件事,我跟朋友说,他们可能会跟我一起吐槽,让我在口头上抒发一下情绪,这样爽是爽了,但下次可能还是会遇到类似的烦恼,有点治标不治本的感觉。我妈呢,陪不陪我吐槽不一定,但一定会教我下次遇到这种事怎么办。

    第三、我们都是和时间赛跑的子女

    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肆无忌惮地跟家里人发脾气,一个原因是知道一家人不会因为说错了一句话就造成什么重大损失,情绪宣泄完了第二天还是能和好如初。另一个原因就是认为日子还很长,以后可以慢慢孝敬他们。

    但龙应台说,时间很有可能就在我们这样拖拖拉拉的时候不知不觉过去了,等我们终于反应过来,恐怕后悔剩得比较多。所以每一个子女,都是在跟时间赛跑。

    她自己,就是在回乡陪伴自己失智母亲的时候,才领悟到:人生里有些事,就是不能蹉跎。

    之前网上有一个让人心酸的亲情计算题:我们还能陪父母多久?

    比较极端的算法是,“假如父母再活30年,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减去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大概只有24小时,30年总共才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

    30年和一个月比起来,还是很难让人不震撼的。

    我个人因为工作离家近,父母也还比较年轻,剩下的时间稍微多一点。但想到自己总有一天会失去他们,仍然害怕。

    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继续用之前那种高傲的态度和他们相处,实在于心不忍。

    所以经常算算还能和他们相处的时间,暴躁可能就少一点。经常提醒自己“时日已无多”的事实,就有可能减少每一次相处时的敷衍。

    后记

    “我们最好尽早学会把暂时片刻当作天长地久”,用心经营和父母一起的时间。相聚时投入一点,别离后“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遗憾就少一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11-11 把暂时片刻当作天长地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ox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