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世人不知敬亭好 却道青山多寂寥||品《独坐敬亭山》②

世人不知敬亭好 却道青山多寂寥||品《独坐敬亭山》②

作者: 山东宇哥 | 来源:发表于2024-06-09 22:26 被阅读0次

现在我们回到诗歌本身,具体领会下诗仙怎样通过这短短二十字表达了那份旷世孤独,达到融于自然宠辱偕忘的境界。

诗歌题目作:《独坐敬亭山》。这里的独,点明了当时当地诗人是一个人。一个人进山,也许是喜欢独处,也许是想体味那份安宁,也许,他只能一个人。坐是动词,有“打坐”之意。诗人进入忘我的境地,才会把敬亭山拟人化,对它生出知己之情,才会有两不厌的说法。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出生于中亚碎叶城的李白尝怀四方之志,二十五岁时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据说他走行的路线西起峨眉,东至天台,南达零陵,北抵幽燕,一生共走了六万四千多公里。才情、见识和豁达狂放的性格,令李白结识了很多名流知己。那些人随便揪出一个,都是大名鼎鼎之辈。边塞诗人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圣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官员裴侍御(临驿卷缇幕,升堂接绣衣)、道士元丹丘(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田园诗人孟浩然(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与他们往来探访,诗酒唱和,好不惬意。但是热闹是曾经的繁华。李白晚年,老友去世的去世、失联的失联、落魄的落魄。他自己也疾病缠身,穷困潦倒,尤其他错傍了永王李璘后,境况更是每日日下,孤独寂寞成了常态。

正是因为再也不能如年轻时那般恣意山水,诗酒风流了,他便愈发怀念曾经仗剑天涯的岁月。公元761年,穷困、多病、孤独的诗人拖着羸弱的身体一步步走进敬亭山,也许他想与白云探讨三山五岳的雄伟,听鸟儿讲述江河湖海的浩渺吧。或者打算通过一夜飞渡镜湖月的鸟儿和楚山秦山皆可去的白云一偿曾经的洒脱和惬意。但是当他进山后,却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情景,偌大的敬亭山突然变得寂静空旷了。想来它们也厌弃诗人的老朽和穷困吧,所以飞得决绝,走得干脆。这里的“高”是冷淡,“尽”是无情,“闲”是漠然,“独”孤清。四个形容词,高远寂寥的情境立刻可观可感了,读者的心情也不由得与诗人一起变得怅然若失。

首联和颔联写的是眼前实景,暗示的是诗人孤独的现状。这也是后人普遍认可的说法。

但是我本人还有另外一种解读:如果把白云想象成高高在上的天子,那么孤和闲是不是更加贴切了?如果孤云代表的是天子,表达了朝廷对诗人的漠视和抛弃,那么众鸟又暗示什么呢,好友和知己吗?显然不是。从历史和李白本人的诗歌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情谊之深,不因时间空间和身份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这从诗人晚年穷困潦倒时,常驻宣称,他的朋友汪伦和叔父李阳对他倾其所有的资助便可得到佐证。

所以我认为,白云和众鸟都是暗指政治势力,本诗抒发的诗人政治上的失意和遗憾之情。

相关文章

  • 陪女儿读诗之《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去,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作者唐代大诗人李白(前面已有介...

  • 书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敬亭...

  • 离子读诗1

    唐诗和唐诗中的人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小时候就...

  • 优雅s的练字日常——第三十二天

    独坐敬亭山。意境好远。

  • 相看两不厌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

  • 《独坐敬亭山》(小学必背43)

    独坐敬亭山⑴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众鸟高飞尽⑵,孤云独去闲⑶。 相看两不厌⑷,只有敬亭山。 词句注释 ⑴敬亭山...

  •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

    【原文】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

  • 书香阁|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忘,唯有敬亭山。

  • 唐诗宋词日读鉴赏︱闲云一朵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

  • 太白傲骨独潇洒

    江南美景妙笔下 世人醉心仙文雅 相看不厌敬亭山 雄风云上行天马 读听兩碎碎念文有感再读《独坐敬亭山》,相看是人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人不知敬亭好 却道青山多寂寥||品《独坐敬亭山》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tiqjtx.html